一、别名

紫硇砂、白硇砂、赤砂、黄砂、碱硇砂、狄盐、北庭砂、岩硇砂、气砂等,其中紫硇砂(含氯化钠)与白硇砂(含氯化铵)为常见分类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为氯化物类矿物卤砂族矿物卤砂(Sal Ammoniac)的晶体或人工制成品,主含氯化铵(NH₄Cl)及少量硫酸钠、硫化物等,呈柱状、纤维状或粉末状,白色至淡黄色,质脆易碎,味咸苦刺舌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咸、苦、辛,性温,有毒。

  • 归经:归肝、脾、胃经,兼入肺经。

  • 特性:辛散苦泄,咸软坚散结,温通破瘀,具腐蚀蚀腐、祛痰散结之功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消积软坚、破瘀散结、化腐生肌、祛痰利尿、抗癌抑癌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内科:癓瘕积聚(如肿瘤、结节)、噎膈反胃、痰饮喘咳、心腹疼痛、痢疾、疟疾。

    • 外科:疔疮肿毒、瘰疬、喉痹咽痛、息肉赘疣、胬肉翳障、鼻息肉、皮肤癌、外耳道肿瘤。

    • 其他:顽痰老痰、目赤肿痛、瘀肉翳障、蚰蜒入耳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配伍

    • 配雄黄、天南星、砒霜、麝香:治疔疮、喉痹,如《外科正宗》硇砂散。

    • 配轻粉、冰片、雄黄:点鼻息肉,如《外科正宗》硇砂散。

    • 配附子、丁香、干姜:治虚中有积、心腹冷痛,如《圣惠方》附子硇砂丸。

    • 配乳香、黄蜡:治膀胱疝气、外肾肿胀。

  • 现代应用:与威灵仙、白及等配伍治疗食管癌,与昆布、海藻配伍治消化道肿瘤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研末入丸散,0.3-1g/次,每日1-3次;不入汤剂。

  • 外用:适量研末点、撒、调敷或化水点涂,如鼻息肉点涂、痈肿调敷。

  • 禁忌:孕妇、体虚无实邪者、肝肾功能不全者、溃疡病患者禁用;内服忌过量,外用避健康皮肤及黏膜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孕妇、脾胃虚寒、阳虚体质、肝肾功能不全、溃疡病活动期患者。

  • 注意事项:外用需严格控制浓度,避免接触眼睛、口腔;不可与碱性药物混用;储存需密闭防潮,置于干燥通风处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净制:除去杂质,砸成小块。

  • 制硇砂:加醋隔水加热蒸发,析出结晶(每100kg硇砂用醋50kg),降低毒性,增强纯净度。

  • 煅制:直火煅至红透,增强祛瘀作用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: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或粉末,质脆易碎,味咸苦刺舌,露置易潮解。

  • 理化鉴别

    • 水溶液加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(氯化物反应)。

    • 加热产生氨气(遇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)。

    • 显微镜下见针状结晶纹理。

十、贮藏

密闭保存于干燥通风处,防潮解;避免与酸性物质接触,防止变质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主含氯化铵(NH₄Cl)、硫酸钠、硫化物,含微量元素如硫、钙、镁。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癌:对肝癌、Lewis肺癌、鼻咽癌、食管癌有抑制作用,机制与诱导凋亡、抑制增殖相关。

    • 抗炎抗菌: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,减轻炎症反应。

    • 腐蚀蚀腐:外用促进坏死组织脱落,加速创面愈合。

  • 临床研究:紫硇砂为主治疗鼻咽癌、食管癌,配合中草药改善症状;外用治疗皮肤疣、鸡眼等。

十二、总结

硇砂为传统矿物药,以消积软坚、破瘀散结为核心功效,广泛用于肿瘤、结节、痈肿等疾病。其性温有毒,需严格掌握剂量与配伍,内服以丸散为主,外用需谨慎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癌、抗炎作用,但需注意毒性及禁忌人群。临床应用需结合体质辨证,遵循“有毒攻毒”原则,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硇砂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