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蚝、海蛎子、蛎蛤、古贲、蛎壳、生蚝,南方多称“蚝”,北方常称“海蛎子”,拉丁学名属牡蛎科牡蛎属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干燥贝壳:以牡蛎科动物长牡蛎、大连湾牡蛎、近江牡蛎等的贝壳入药,需经炮制(如煅牡蛎、醋牡蛎)后使用,肉、油亦可入药但较少见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咸、微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肝、肾、胆经,部分文献提及归心经,主平肝潜阳、收敛固涩、软坚散结、镇惊安神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

    • 平肝潜阳:治肝阳上亢之头晕、耳鸣、烦躁、高血压。

    • 收敛固涩:止自汗、盗汗、遗精、尿频、崩漏、带下等滑脱证。

    • 软坚散结:消痰核、瘰疬、癥瘕积聚(如甲状腺结节、乳腺增生)。

    • 镇惊安神:缓解失眠、心悸、惊痫、神经衰弱。

    • 其他:抗氧化、抗炎、抗骨质疏松、改善代谢综合征、镇静催眠。

  • 主治病症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骨质疏松、焦虑症、失眠、甲状腺疾病、妇科带下病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配伍

    • 与龙骨、龟板:增强平肝潜阳、安神效果,用于阴虚阳亢证。

    • 与玄参、贝母:治痰火郁结之结节、瘰疬。

    • 与莪术、白术:用于气滞血瘀或脾虚痰湿型结节。

    • 与酸枣仁、山楂:缓解胃痛反酸、便秘,助眠。

    • 牡蛎散(《和剂局方》):配黄芪、麻黄根,治自汗盗汗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15-30g(先煎),或入丸散;煅牡蛎收敛力强,生牡蛎软坚散结更优。

  • 外用:研末调敷或撒布,治疮疡、湿疹。

  • 炮制:煅制(武火煅至灰白酥脆)、醋制(淬醋增强软坚)、盐制(盐水煅增强入肾)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、便秘者慎用;过敏体质、肾功能不全者忌用;孕妇、哺乳期女性需遵医嘱。

  • 饮食禁忌:避免与碱性食物(如梨、南瓜)、高热量食物、生冷食物同食,影响消化吸收。

  • 注意事项:长期服用需监测钙、铅含量;阴虚内热者忌单味久服;外感表证未解者禁用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煅牡蛎:武火煅至灰白色,质地酥脆,增强收敛固涩。

  • 醋牡蛎:煅后淬入米醋,增强软坚散结。

  • 盐牡蛎:盐水拌匀煅制,引药入肾。

  • 生牡蛎:直接粉碎入药,长于软坚散结。

九、鉴别特征

  • 外观:贝壳长条形/卵圆形,表面鳞片状突起,颜色灰白、黄褐或淡紫,内面瓷白色。

  • 显微:断面层状结构,粉末镜下见不规则小粒或叶片状结构。

  • 理化:紫外光下大连湾牡蛎显浅灰色荧光,近江牡蛎显紫灰色荧光。

十、贮藏方法

  • 短期:冷藏(1-2℃)保存3-5天,或保鲜膜包裹加盐冷藏。

  • 长期:冷冻保存(连壳煮后取肉冷冻),或干燥避光防潮防蛀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碳酸钙、锌、硒、铁、牛磺酸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。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延缓衰老。

    • 抗炎:抑制炎症因子,改善关节炎、肠炎。

    • 抗骨质疏松:促进骨形成,抑制骨吸收。

    • 神经保护:镇静安神,改善焦虑、失眠。

    • 代谢调节:辅助降血糖、降血脂,改善胰岛素抵抗。

  • 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骨质疏松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甲状腺疾病、焦虑症等,需注意重金属(如铅)含量控制。

十二、总结

牡蛎为药食同源的经典中药,以贝壳入药,性咸微寒,归肝、肾经,功擅平肝潜阳、收敛固涩、软坚散结、镇惊安神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氧化、抗炎、抗骨质疏松、神经保护等多重作用,临床应用广泛。使用时需根据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炮制品及配伍,注意禁忌症与饮食搭配,避免不良反应,确保安全有效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牡蛎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牡蛎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