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别名“黑姜”,源于《伤寒论》,因炮制后表面呈棕褐色或黑色而得名。
二、入药部位
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经砂烫法炮制而成,取自地下块茎,需选取节间粗壮、无病虫害的姜种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温,味辛、热;归脾、胃、肾、肝经。经《中国药典》验证,其辛热之性可温通经脉,归经范围涵盖消化、生殖及血液循环系统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温经止血、温中止痛。
止血:适用于虚寒性吐血、便血、崩漏(如阳虚失血)。
止痛:缓解脾胃虚寒导致的腹痛、腹泻,以及寒疝腹痛、脘腹冷痛。
散寒:改善寒饮喘咳、寒湿痹痛,辅助治疗四肢厥逆、沉困懒倦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方剂:
治气嗽:配伍桂心、款冬花、炮附子等,增强温肺散寒之力。
治脾胀:与木香、白术、当归等配伍,健脾温中,理气止痛。
治虚寒出血:常配阿胶、艾叶炭,增强止血效果。
现代配伍:与黄芪、党参共煎,用于气虚型胃痛;与当归、川芎配伍,调经止痛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9g,或研末冲服1-3g;泡酒饮用需控制酒精量(每日≤50ml)。
外用:捣碎加热外敷关节或腹部,每次30分钟;或研末调敷患处。
食疗:与羊肉、红糖同煮,冬季温补;忌与辛辣食物同食,避免药性冲突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阴虚火旺者、血热妄行者、孕妇及月经量多者禁用;实热内盛(如高烧、急性感染)患者慎用。
副作用:长期过量可能导致口舌生疮、咽喉肿痛、腹胀腹泻;过敏体质可能出现皮疹。
药物相互作用:避免与寒凉药物(如黄连)同用,影响温性药效;服用期间忌食生冷。
八、炮制方法
采用砂烫法:取净砂武火加热至冒烟,加入干姜片翻炒至鼓起、表面棕褐色,内部棕黄色,筛去砂子后放凉。或炒炭至外黑内棕褐色,增强止血效果。
九、鉴别方法
外形:不规则膨胀块状,表面棕黑/棕褐,有砂烫痕迹和孔洞,分枝处残留须根。
断面:棕褐色或黑褐色,可见黄白色筋脉点(维管束)。
质地:酥脆易折断,断面颗粒状;过度坚硬或松脆为炮制不当。
气味:焦香混合姜香,无刺鼻酸味;伪品(如染色干姜)颜色不均,易掉色。
十、贮藏
密封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防蛀;定期检查,受潮后及时晾晒(避免暴晒)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6-姜辣素、挥发油、树脂、淀粉等,其中6-姜辣素含量需≥0.30%。
药理作用:
止血机制:促进血小板聚集,缩短凝血时间。
抗炎镇痛: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缓解炎症反应。
胃肠保护:增强胃黏膜屏障,抑制胃酸分泌。
临床研究: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、功能性腹痛、月经不调等,与西药联用可提高疗效。
十二、总结
炮姜作为温里止血要药,通过炮制增强温性,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疼痛。使用需严格辨证,避免禁忌人群误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、多靶点的药理作用,临床应用需结合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,确保安全有效。贮藏需防潮防蛀,鉴别需注意外形、颜色、质地及气味特征,确保药材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