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蕲蛇又称五步蛇、百步蛇、尖吻蝮、白花蛇,因主产于湖北蕲春(古蕲州)得名,属游蛇科动物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主要使用干燥体(去头、鳞后切片),含蛇肉、蛇蜕等部位。蛇毒集中于头部毒腺,但药用时通常去除头部,干燥后毒性降低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味:甘、咸、温,有毒;归肝经。其温性特点使其擅长通络,但毒性需注意控制用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祛风通络:治风湿痹痛、关节游走性疼痛,改善肢体麻木拘挛。

  • 定惊止痉:用于小儿惊风、破伤风角弓反张、中风后肢体痉挛。

  • 攻毒疗疮:应对麻风溃疡、疥癣瘙痒及毒邪引发的皮肤疾病。

  • 舒筋活络:缓解半身不遂、中风后遗症,促进肢体功能恢复。

  • 改善血液流通:降低血液黏稠度,抑制血小板聚集,预防血栓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方剂:如与羌活、防风配伍治风湿痹痛;与当归、天麻配伍治中风后遗症。

  • 禁忌配伍:避免与温热性药物(如肉桂、附子)同用,以防燥热伤阴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9g,或研末吞服1-1.5g,每日2-3次;酒炙后增强祛风通络效果。

  • 外用:适量研末敷患处,或浸酒外搽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孕妇禁用(活血化瘀可能致流产)、过敏体质慎用、出血倾向者(血小板减少、血友病)禁用、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。

  • 配伍禁忌:避免与温热性中药联用,防止毒性增强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基础处理:去头、鳞,切寸段,筛去碎屑。

  • 酒炙:每100kg蕲蛇段用黄酒20kg,文火炒干,增强通络止痉作用并矫味。

  • 蕲蛇肉:去头后用黄酒润透,除去鳞骨,取净肉干燥。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形态特征:头三角形(“翘鼻头”)、背有“方胜纹”(V形斑纹)、腹有“连珠斑”(黑色斑点)、尾端“佛指甲”(三角形鳞片)。

  • 显微鉴定:角质鳞片呈类圆形,横纹肌纤维具细密横纹,骨碎片可见骨陷窝。

  • DNA鉴定: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(PCR)进行物种特异性验证。

十、贮藏条件

需置于干燥、阴凉、通风处,防潮防虫蛀。可搭配花椒等防虫药物,避免阳光直射及高温环境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蛇毒蛋白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等,具有抗炎、镇痛、抗凝作用。

  • 药理研究:证实其抗血栓、降血压、抗肿瘤潜力,临床用于风湿免疫疾病、神经系统疾病治疗。

  • 安全性:现代药典规定其毒性可控,但需严格炮制和剂量控制。

十二、总结

蕲蛇作为传统名贵中药,以祛风通络、定惊止痉为核心功效,临床应用广泛。其使用需严格遵循炮制规范、剂量控制及禁忌人群筛查,结合现代研究优化疗效与安全性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活性成分的精准作用机制及新型制剂开发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蕲蛇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