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铅粉又称粉锡、解锡、水粉、胡粉、定粉、锡粉、流丹、鹊粉、白膏、铅白、光粉、白粉、瓦粉、铅华、官粉、宫粉、桂粉(广西桂林特产)。古代文献中亦称“铅霜”“流丹白毫”,属铅的氧化物类矿物药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干燥的碱式碳酸铅(2PbCO₃·Pb(OH)₂),由铅与醋酸经氧化、水解、沉淀等工艺制成,主含Pb₃O₄,因制法差异成分比例略有波动(如XPbCO₃·Pb(OH)₂,X=1.88-2.72),常含铁、银、铜等杂质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甘、辛,寒,有毒;归脾、肾经。寒性主清热,甘辛通散,有毒需严格控量,主要作用于血分及经络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消积杀虫、解毒敛疮、收湿止痒、生肌止痛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内服:疳积、虫积腹痛、下痢、症瘕、疟疾;

    • 外用:疥癣、溃疡、痈疽、口疮、烫伤、丹毒、湿疹、黄水疮、漆疮、体气(狐臭)、粉刺、白癜风、皲裂疮、鸡眼、白发(染黑)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配伍

    • 配铜绿、松香、枯矾:治湿疹、黄水疮(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一扫光散);

    • 配轻粉、石膏:治漆疮(《外科正宗》三白散);

    • 配苦参、水银:治头白癣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胡粉膏);

    • 配龙骨、黄丹:治小儿脾泄(《普济方》定粉散);

    • 配密陀僧、硫黄:治白癜风(《证治准绳》摩风膏)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外用:研末干撒、调敷或熬膏贴敷,单次≤20g,面积<30cm²;

  • 内服:研末0.9-1.5g,或入丸散,不入煎剂;

  • 禁忌:孕妇、脏腑虚寒者禁用,内服需严格监控剂量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毒性风险:铅中毒可致贫血、神经损伤、免疫抑制(抑制T细胞功能);

  • 禁忌人群:孕妇(铅可通过胎盘屏障致畸)、经期女性、肝肾功能不全者、脾胃虚寒者;

  • 配伍禁忌:忌与甘草同用,避免增强毒性;

  • 饮食禁忌:服药期间忌辛辣、油腻,避免与西药利尿剂联用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传统工艺:铅板置醋酸蒸气中氧化生成碱式醋酸铅,再经二氧化碳水解成铅粉;或醋酸铅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铅沉淀,经洗涤、干燥、研细;

  • 现代工艺:采用密闭氧化炉控制Pb₃O₄生成,减少铅尘污染,提升纯度。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性状:白色粉末,质重细腻,手捻染指,不溶于水及酒精,溶于碳酸及稀硝酸;

  • 化学:加稀硝酸产二氧化碳(通入氢氧化钙变浑浊),加碘化钾生成黄色沉淀(铅盐反应),加铬酸钾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黄色沉淀;

  • 显微:非晶质粉末,可见铅氧化物颗粒。

十、贮藏条件

密封保存于干燥阴凉处,避免受潮、高温及酸性物质接触,防铅氧化变质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主含碱式碳酸铅,含微量铅、砷等重金属;

  • 药理作用:收敛制泌(沉淀蛋白质)、抗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)、抗炎(抑制COX-2)、免疫抑制(抑制T细胞);

  • 毒性机制:铅离子干扰钙代谢、抑制酶活性,导致神经损伤、贫血及免疫抑制;

  • 临床应用:外用治疗皮肤溃疡、湿疹,内服需严格监控血铅水平;

  • 替代研究:探索无铅替代物(如锌氧化物)以降低毒性风险。

十二、总结

铅粉为传统解毒杀虫、收湿敛疮要药,临床用于内外科多种病症,但毒性显著,需严格遵循炮制规范、剂量控制及禁忌筛查。现代研究揭示其化学成分、药理作用及毒性机制,强调安全使用的重要性。未来需加强铅粉的质量标准制定、无铅替代开发及临床安全应用研究,平衡疗效与毒性风险,确保患者用药安全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铅粉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