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牵牛子别名草金铃、金铃、黑牵牛、白牵牛、黑白丑(开白花者为白丑,开红紫花者为黑丑),因种子形似牵牛花而得名,属旋花科植物干燥成熟种子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成熟种子入药,分黑丑(表面灰黑色)和白丑(淡黄白色),以裂叶牵牛(三棱明显)和圆叶牵牛的种子为主,秋季果实成熟未开裂时采收,晒干后去壳取种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苦、寒,有小毒;归肺、肾、大肠经。寒性主泻下,苦味通泄,入肺肾经以利水,大肠经以通便,毒需控制剂量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泻水通便、消痰涤饮、杀虫攻积、利尿消肿。
主治病症:水肿胀满(如肾炎、心源性水肿)、虫积腹痛(蛔虫、绦虫)、痰饮喘咳、便秘、热毒疮疡;外治风热赤眼、痔疮肿痛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配伍:
配大黄:气分血分双治,峻下热结;
配葶苈子:增强泻肺行水,定喘消肿;
配槟榔:协同杀虫消积,排除虫体;
配木香:行气防苦寒伤胃,治水饮内停;
配小茴香:温阳行气利水,治寒湿水疝、囊肿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9g(大剂量24-30g),粉剂1.5-4.5g;制霜或炒制后减毒,入丸散。
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。
注意:需炮制(炒、制霜)降低毒性,避免生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孕妇(堕胎风险)、体虚者、脾胃虚寒者、肾功能不全者;
配伍禁忌:忌与甘草同用(可能增强毒性);
中毒反应:过量致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头晕,需立即就医;
饮食禁忌:服药期间忌辛辣、油腻,避免与西药利尿剂联用。
八、炮制方法
生用:去杂质晒干,擅泻水杀虫;
炒制:文火炒至微鼓起、焦斑,毒性降低,药性缓和;
制霜:压榨去油,减毒增效,用于消痰涤饮;
蜜炙:缓和寒性,增强润肠作用。
九、鉴别方法
性状:种子表面有纵沟,腹面种脐凹陷,浸水后种皮龟裂;
显微:非腺毛单细胞、草酸钙簇晶、分泌腔;
理化:薄层色谱显蓝黑色斑点(与咖啡酸对照品一致);
经验:黑丑与白丑通过花色区分,裂叶牵牛种子三棱明显。
十、贮藏条件
置干燥通风处,防潮防蛀,避免高温直射;炒制品需密闭保存,防返潮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牵牛子甙(2%)、脂肪油(11%)、生物碱、草酸钙簇晶等;
药理作用:
泻下:刺激肠道黏膜,促进蠕动;
利尿:增加尿量,排出钠钾;
抗炎:抑制COX-2活性,减轻炎症;
驱虫:对蛔虫、绦虫有杀灭作用;
临床应用:治疗水肿、便秘、寄生虫病,配合西药用于慢性肾病;需严格剂量控制,避免中毒。
十二、总结
牵牛子为峻下逐水要药,以“泻水通便、杀虫消积”为核心,临床用于实证水肿、虫积及痰饮证。其使用需严格遵循炮制规范(如炒制减毒)、剂量控制(3-9g)及禁忌人群筛查(孕妇、体虚者禁用)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利尿、抗炎、驱虫活性,但毒性显著,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中毒。未来研究可探索其活性成分的精准作用机制及低毒制剂开发,如纳米载体提升靶向性,或联合中药复方增强疗效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