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秦皮又称苦枥白蜡树皮、白蜡树皮、尖叶白蜡树皮、宿柱白蜡树皮,属木犀科植物干燥枝皮或干皮,因主产于陕西、甘肃等地,古称“梣皮”或“石檀”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枝皮或干皮,以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、白蜡树、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树皮入药,春秋季采收,晒干后切丝或切片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苦、涩,寒;归肝、胆、大肠经。寒性主清热,苦涩兼收涩,主入肝经清肝明目,大肠经燥湿止痢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清热燥湿、收涩止痢、清肝明目、止带。
主治病症:湿热泻痢、赤白带下、目赤肿痛、目生翳障、肝火上炎之目赤、湿热黄疸、皮肤瘙痒、细菌性痢疾、肠炎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配伍:
配白头翁、黄连:治湿热泻痢、里急后重;
配决明子、菊花:清肝明目,治肝火目赤;
配苦参、黄柏:治湿疹、疥癣;
配椿皮、黄柏:治赤白带下、妇科炎症;
配茯苓、甘草:治小儿惊痫发热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6-12g,或入丸散;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
注意:脾胃虚寒者慎用,孕妇、儿童及过敏体质者需遵医嘱,避免与寒凉药物同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、阳虚体质、孕妇、儿童、过敏体质者;
配伍禁忌:忌与黄连、黄芩等寒凉药同用,避免加重寒象;与抗凝血药(如华法林)联用需谨慎;
饮食禁忌:服药期间忌生冷、油腻食物,避免加重湿热或损伤脾胃。
八、炮制方法
基础处理:去杂质、洗净,润透后切丝或切片,干燥;
炮制作用:增强有效成分溶出,减少刺激性,便于制剂;传统炮制强调“去粗取精”,现代研究显示炮制可提高秦皮甲素等成分的提取率。
九、鉴别方法
性状鉴别:枝皮卷筒状,外表面灰白/灰棕色,内表面黄白/棕色,质硬脆,断面纤维性;干皮厚3-6mm,外表面龟裂,具皮孔;
水试: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(含马栗树皮苷);
显微:横切面可见“井”字形纤维束、草酸钙砂晶;
化学:加三氯化铁显暗绿色,加氨试液显深红色(马栗树皮素反应)。
十、贮藏条件
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防蛀,避免高温直射;现代包装建议密封保存,有效期根据标准物质管理规定执行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秦皮甲素、秦皮乙素、七叶苷、马栗树皮苷、黄酮类、挥发油等;
药理作用:
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痢疾杆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;
抗炎:抑制COX-2活性,减轻炎症反应;
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保护肝细胞;
抗肿瘤:诱导癌细胞凋亡,抑制肿瘤生长;
临床应用:治疗细菌性痢疾、肠炎、眼疾(如结膜炎)、皮肤炎症;现代研究探索其在抗肿瘤、免疫调节中的潜力。
十二、总结
秦皮作为传统清热燥湿、明目止痢要药,临床应用广泛,但需严格遵循辨证施治原则,注意体质差异及配伍禁忌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菌、抗炎、抗氧化等多重药理活性,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。未来需加强秦皮质量控制、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及安全性评价研究,推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合理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