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青黛又称靛花、靛沫花、青缸花、蓝靛、靛青,古代亦称“波斯青黛”,属爵床科马蓝、蓼科蓼蓝或十字花科菘蓝的茎叶加工品。其名源于“青黑之色如黛”,既指中药材,亦指古代女子画眉的青黑色颜料及“青黛微蹙”的文学意象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茎叶经加工制成的粉末或团块,主含马蓝、蓼蓝、菘蓝等植物的叶或茎叶提取物,经浸渍、加石灰搅拌、提取泡沫晒干等工艺制成,呈深蓝色粉末状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寒,味咸;归肝、肺、胃经。寒性主清热,咸味能软坚,主入肝经清肝泻火,肺经解毒利咽,胃经凉血止血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清热解毒、凉血消斑、泻火定惊、清肝明目。
主治病症:
内科:温毒发斑、血热吐衄、胸痛咳血、肝火亢盛之目赤肿痛、小儿高热惊痫;
外科:痄腮(腮腺炎)、口疮喉痹、湿疹疮疡、丹毒;
妇科:赤白带下;
现代应用:银屑病(青黛散油膏)、感染性疾病(抗菌抗病毒)、肝病保肝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配伍:
配黄芩、黄连:增强清热解毒,治湿热黄疸、高热;
配生地、丹皮:凉血止血,治血热妄行之紫斑、吐血;
配钩藤、蝉蜕:息风止痉,治小儿惊风抽搐;
配夏枯草、决明子:清肝明目,治肝火目赤;
配煅石膏、滑石:收湿敛疮,治湿疹、溃疡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1.5-3g/次,冲服或入丸散(难溶于水,宜包煎);
外用:适量研末敷或调膏涂搽;
注意:脾胃虚寒者慎用,孕妇及过敏体质者禁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、阳虚体质、孕妇、过敏体质者;
中毒风险:长期或过量致腹痛、呕吐、皮肤青紫(靛玉红蓄积);
配伍禁忌:忌与甘草同用(可能增强毒性);与抗凝血药联用增加出血风险;
饮食禁忌:服药期间忌辛辣、油腻,避免与寒凉药物同用。
八、炮制方法
传统工艺:茎叶浸水2-3天→加石灰搅拌→提取紫红色泡沫→晒干研细;
现代工艺:水飞法、滚水泡制,或采用密闭氧化炉控制靛蓝生成;
炮制目的:净化杂质,增强有效成分溶出,降低刺激性。
九、鉴别方法
性状:深蓝色粉末,质轻易飞扬,手捻染指,投水浮而不沉;
理化:火烧显紫红色火焰,加碱液呈深蓝色;
显微:非晶质粉末,可见植物碎片及草酸钙簇晶;
伪品鉴别:伪品色淡、质重、火烧不燃,易识别。
十、贮藏条件
密封于塑料袋或玻璃瓶中,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、防霉、防灰尘,避免与酸性物质接触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主含靛玉红、靛蓝、色胺酮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;
药理作用:
抗菌: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痢疾杆菌;
抗病毒:对流感病毒、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;
抗炎:抑制COX-2活性,减轻炎症反应;
抗肿瘤:诱导癌细胞凋亡,抑制肿瘤生长;
保肝:保护肝细胞,改善肝功能;
临床应用:银屑病、慢性肝炎、感染性疾病,需监控靛玉红蓄积风险。
十二、总结
青黛为传统清热解毒要药,以“凉血消斑、清肝泻火”为核心,临床用于热毒血证、肝火目疾及皮肤炎症。其使用需严格遵循辨证施治,注意体质差异及配伍禁忌,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菌、抗炎、抗肿瘤等多重活性,但需警惕靛玉红蓄积中毒风险。未来需加强质量控制、作用机制及安全性评价研究,推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合理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