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铅丹又称黄丹、红丹、鈆丹、铅黄,属铅的氧化物类矿物药,因颜色鲜红或橙黄得名,古代亦称“丹砂”或“铅霜”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干燥的四氧化三铅(Pb₃O₄),由纯铅经高温氧化、研磨、水漂等工艺制成,主含铅氧化物(PbO₂ 23-25%,PbO 53-55%)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辛、微寒,有毒;归心、肝经。寒性主清热,辛味通散,有毒需严格控量,主要作用于血分及经络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解毒敛疮、拔毒生肌、杀虫止痒、镇惊安神、截疟杀虫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外用:疮疡溃烂、湿疹瘙痒、疥癣、烧烫伤、痔疮肿痛;

    • 内服:惊痫癫狂、痰涎壅盛、虫积腹痛、疟疾寒热;

    • 现代应用:配合膏药治疗慢性溃疡,或用于铅中毒解毒(需专业处理)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配伍

    • 配黄明胶:治疮疡初起红肿(如“敛疮内消方”);

    • 配煅石膏、轻粉:促痈疽溃后收口(如“桃花散”);

    • 配黄连、黄柏:治湿疹、疥癣(如“金华散”);

    • 配附子、枣肉:治寒湿痢疾;

    • 配植物油:熬制膏药基质,增强透皮吸收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外用:研末撒布或调膏敷贴,单次≤20g,面积<30cm²;

  • 内服:入丸散,每日0.15-0.3g,连用≤2周;

  • 禁忌:严禁生用,需经炮制(煅、炒、水漂)减毒;孕妇、儿童、哺乳期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毒性风险:铅中毒症状包括腹痛、贫血、神经紊乱、肝肾功能损伤;

  • 配伍禁忌:忌与甘草同用,避免增强毒性;

  • 特殊人群:过敏体质、皮肤破损者禁用外敷;

  • 饮食禁忌:服药期间忌辛辣、油腻,避免与西药利尿剂联用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基础工艺:铅块煅烧氧化→研磨成粉→水漂去杂质→炒制减毒;

  • 现代工艺:采用密闭氧化炉控制Pb₃O₄生成,减少铅尘污染,提升纯度。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性状:橙红/橙黄粉末,质重易结块,染指呈黄色,无臭无味;

  • 化学:加盐酸产氯气(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),加铬酸钾生成黄色沉淀(不溶于氨水);

  • 显微:非晶质粉末,可见铅氧化物颗粒。

十、贮藏条件

置干燥阴凉处,密封防潮,避免与酸性物质接触,防铅氧化变质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主含Pb₃O₄,含微量铅、砷等重金属;

  • 药理作用:抗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)、抗炎(抑制COX-2)、抗氧化;

  • 毒性机制:铅离子抑制酶活性,干扰钙代谢,导致神经系统损伤;

  • 临床应用:外用治疗皮肤溃疡,内服需严格监控血铅水平;

  • 替代研究:探索无铅替代物(如锌氧化物)以降低毒性风险。

十二、总结

铅丹为传统解毒敛疮要药,以“拔毒生肌、镇惊安神”为核心,临床用于外科疮疡、内科惊痫等症。其使用需严格遵循炮制规范、剂量控制及禁忌筛查,尤其警惕铅中毒风险。现代研究聚焦于毒性机制解析、无铅替代开发及精准用药方案优化,强调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中毒。未来需加强铅丹的质量标准制定及临床安全应用研究,平衡其疗效与毒性风险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铅丹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