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全蝎又称全虫、蝎子、钳蝎,属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,主产于豫西淅川、陕西华阴等地。
二、入药部位
以干燥全体入药,需去除泥沙、盐分,经炮制后使用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平,味辛,有毒;归肝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息风止痉、通络止痛、解毒散结。
主治病症:
痉挛抽搐(如小儿惊风、破伤风、癫痫);
风湿痹痛、顽固性头痛、三叉神经痛;
疮疡肿毒、瘰疬、瘿瘤、蛇虫咬伤;
中风后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。
五、相关配伍
息风止痉:配蜈蚣(如止痉散)、羚羊角、钩藤;
通络止痛:配川乌、蕲蛇、天麻;
解毒散结:配僵蚕、白附子(牵正散)、马钱子;
抗肿瘤:实验显示配伍丹参、川芎等可增强抗肿瘤作用,但需临床验证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6g;入丸散0.5-1g;蝎尾用量为全蝎1/3。
外用: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。
禁忌:孕妇、体质虚弱者、过敏体质者禁用;避免与丹参、桃仁、红花同用;中病即止,不可过量。
七、使用禁忌
毒性:含蝎毒蛋白,过量可致头痛、心悸、呼吸抑制,严重者死亡;
特殊人群:孕妇禁用(可能引发滑胎),儿童、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;
过敏风险:部分人群可出现皮疹、瘙痒等过敏反应。
八、炮制方法
传统炮制:净制(去足、尾)、酒制、盐制、薄荷制、醋炙、糯米炒等,以减毒增效;
现代工艺:沸水/盐水煮至僵硬后阴干,或采用酒洗、远红外干燥等技术保留活性成分。
九、鉴别
性状:头胸部绿褐色,有螯肢和钳状脚须;腹部棕黄色,末节有钩状毒刺;气微腥,味咸;
显微鉴别:可见刚毛、横纹肌纤维、脂肪油滴等;
理化鉴别:薄层色谱检测蝎毒蛋白、三甲胺等特征成分。
十、贮藏
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防蛀,避免与异味物品同储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蝎毒蛋白、甜菜碱、三甲胺、牛磺酸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(如锌、锰)等;
药理作用:
抗癫痫、抗惊厥(对抗戊四氮、士的宁诱导的惊厥);
镇痛(中枢性镇痛,效果优于安痛定);
抗肿瘤(抑制S180肉瘤、乳腺癌细胞增殖,诱导凋亡);
抗凝血、降血压、抗炎、抗菌(如堇色毛癣菌);
调节免疫、促进儿茶酚胺释放。
临床研究:用于治疗癫痫、三叉神经痛、类风湿关节炎、肿瘤辅助治疗等,但抗癌效果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。
十二、总结
全蝎为息风止痉要药,善治痉挛抽搐、风湿痹痛及疮疡肿毒,但毒性较强,需严格炮制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现代研究揭示其多成分、多靶点的药理机制,尤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治疗中展现潜力,但临床应用需权衡疗效与安全性,避免自行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