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紫参、牡蒙、众戎、音腹、伏菟、重伤、童肠、马行、草河车、拳蓼、倒根草、铜罗、虾参、蚤休(部分地区称)。
二、入药部位
蓼科植物拳参(Polygonum bistorta L.)的干燥根茎,春初发芽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,去须根、泥沙后晒干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苦、涩,微寒。
归经:归肺、肝、大肠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清热解毒、消肿止血、凉血镇惊、息风定惊。
主治病症:
热毒证:赤痢热泻、肺热咳嗽、口舌生疮、痈肿瘰疬、蛇虫咬伤。
血热证:血热吐衄、痔疮出血、崩漏。
其他:高热惊痫、湿疹瘙痒、烧烫伤、跌打损伤。
五、相关配伍
治痢疾:鲜拳参、鲜蒲公英各12g,鲜黄芩9g,水煎服。
治急性扁桃体炎:拳参9g,蒲公英15g,水煎服。
治吐血不止:拳参、人参、阿胶(炒)等分,乌梅汤调服3g;或去人参加甘草,糯米汤送服。
治痔疮出血:拳参15g水煎,熏洗患处。
治烧烫伤:拳参研末,麻油调涂,每日1-2次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5-10g;鲜品用量加倍;或入丸散。
外用:适量捣敷、煎水洗或研末调涂。
特殊用法:止血可研粉吞服,抗肿瘤可提取活性成分制剂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无实火热毒者、阴证疮疡患者、孕妇慎用或禁用。
注意事项:过量可能引起胃肠不适;与某些西药(如抗凝药)可能存在相互作用,需遵医嘱。
八、炮制方法
传统炮制:去杂质,洗净,润透后切薄片,干燥。
现代研究:甘草汁+盐水煮制可提高绿原酸、东莨菪苷含量,降低肝毒性;切片后更易煎出有效成分。
九、鉴别
性状:扁长条形或扁圆柱形,表面紫褐色/紫黑色,密布粗环纹,断面棕红色,维管束黄白色点状排列成环。
显微鉴别:草酸钙簇晶、木栓细胞含棕红色物、具缘纹孔导管。
理化鉴别:薄层色谱法可检出没食子酸、绿原酸等特征成分。
伪品区分:与草血竭、珠芽蓼、支柱蓼的区别在于维管束排列、断面颜色及气味。
十、贮藏
置干燥处,防潮防蛀;鲜品需冷藏保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鞣质(8.7%-25%)、淀粉(12%-45.8%)、没食子酸、绿原酸、β-谷甾醇、黄酮类、酚类等。
药理作用:
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抑制作用强于黄连。
抗肿瘤:酚类物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。
保肝护心:改善心肌抗氧化酶系统,预防扑热息痛肝损伤。
止血镇痛:“止血净”制剂对股动脉切断、肝脾出血有效;正丁醇提取物镇痛强度与氨基比林相当。
临床应用:治疗菌痢、肠炎、胃溃疡、肺结核、婴幼儿腹泻、痔疮出血等,有效率达85%-95%。
十二、总结
拳参作为清热解毒、止血消肿的经典中药,临床应用广泛,尤其在热毒血证、外科创伤中疗效显著。现代研究表明其抗菌、抗肿瘤、保肝等多靶点作用机制,为传统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。使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与禁忌,结合炮制工艺优化药效,避免不良反应。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其在慢性炎症、肿瘤辅助治疗中的潜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