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青木香又称蜜香、木香、土木香、马兜铃根、青藤香、广防己、百解头(地方称谓),部分文献记载为“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干燥根”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干燥根:取自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(Aristolochia debilis)或北马兜铃(A. contorta)的根。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,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后切片使用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、苦,微寒;久嚼微麻辣。

  • 归经:主归肝、胃经,兼归脾、大肠、胆经,具行气止痛、清热解毒之效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行气止痛、解毒消肿、祛风除湿、抗菌消炎、消食健胃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气滞疼痛:肝胃气滞导致的胸胁胀痛、脘腹疼痛、疝气痛,常配伍香附、川楝子;

    • 热毒疮疡:痈肿、毒蛇咬伤、皮肤湿疹,可外敷或配伍金银花、连翘;

    • 胃肠疾病:痢疾、消化不良、腹胀,与黄连、陈皮同用;

    • 风湿痹痛:关节疼痛、屈伸不利,配伍徐长卿、马齿苋;

    • 其他:高血压(降压作用)、肝胆湿热证(配伍茵陈、金钱草)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配伍

    • 肝胃气滞:青木香+香附+佛手;

    • 痈肿疮毒:青木香+白花蛇舌草+蒲公英;

    • 毒蛇咬伤:青木香+徐长卿外敷;

    • 湿热痢疾:青木香+黄连;

    • 风湿痹痛:青木香+马齿苋+防己。

  • 禁忌配伍:避免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联用;表证初起慎用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9g,小剂量3-6g用于轻症,中剂量6-9g用于急性疼痛;宜后下以保留挥发油。

  • 外用:鲜品捣敷或煎水洗患处。

  • 炮制:净制(去杂晒干)、切厚片、煨用(止泻)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孕妇、肾功能不全者禁用;脾胃虚寒、腹泻者慎用;过敏体质者需遵医嘱。

  • 毒性风险:含马兜铃酸,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发肾毒性(如肾小管损伤),2005年版《中国药典》已限制使用,建议短期用药不超过2周。

  • 饮食禁忌:忌辛辣、油腻、生冷、高糖高脂食物及酒精,避免加重胃肠负担或影响药效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净制:挖取根部,除去须根及泥沙,洗净;

  2. 润切:润透后切1-2mm厚片,晒干;

  3. 特殊处理:煨用增强止泻效果,或与滋阴药配伍时注意寒凉叠加。

九、鉴别特征

  • 真品:圆柱形或扁圆柱形根,表面黄褐色,有皱纹及细根痕;断面不平坦,形成层环明显,木部射线乳白色,呈扇形分隔,气特异,味苦后麻辣。

  • 伪品(如毛木防己):表面棕褐色,质硬不易折断,断面类白色,无香气,味微苦无麻辣感,无降压或抗菌功效。

十、贮藏条件

置阴凉干燥处,防霉防蛀;霉变后易产生黄曲霉素,加重肝肾负担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马兜铃酸(肾毒性成分)、挥发油、黄酮类、生物碱、鞣质等。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降压、镇静、抗炎、抗菌(如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)、抗肿瘤(诱导癌细胞凋亡);

    • 抑制痢疾杆菌,缓解肠肌痉挛;

    • 马兜铃酸具有潜在肾毒性,需严格控制剂量及疗程。

  • 临床应用:高血压辅助治疗、毒蛇咬伤急救、慢性胃炎调理等。

十二、总结

青木香为理气止痛、解毒消肿的良药,广泛用于肝胃气滞、热毒疮疡及风湿痹痛。然而,其含马兜铃酸,需严格遵循“短期、小剂量、专业指导”原则,避免肾毒性风险。传统炮制与现代研究结合,可优化其安全性与疗效。使用时需结合辨证论治,注意配伍禁忌及饮食调节,确保用药安全有效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青木香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青木香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