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肉豆蔻别名包括肉果、玉果、迦拘勒、肉蔻等,部分地区也称其为“肉果仁”。
二、入药部位
入药部位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。果实成熟后除去果皮、假种皮,取种仁经炮制后使用,以种仁的脂类、挥发油为有效成分载体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辛,温。归经:脾、胃、大肠经。具有温中行气、涩肠止泻之功,适用于寒性病证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温中行气、涩肠止泻、开胃消食、抗菌抗炎、调节血糖、保护心血管。
主治:
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胀痛、食少呕吐、久泻久痢;
寒凝气滞导致的腹痛、肠鸣;
消化不良、便秘、糖尿病辅助治疗;
炎症性疾病(如关节炎、肠炎)及心血管疾病(如高血压、高胆固醇)的辅助调理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配伍:
与白术、茯苓同用,增强健脾止泻效果;
配砂仁、木香,调理脾胃气滞;
伍干姜、附子,治疗寒凝腹痛;
与陈皮、半夏搭配,缓解胃寒呕吐。
禁忌配伍:避免与镇静类西药同服,可能拮抗药效;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6g,或入丸、散剂0.5-1g;炮制后(如麸炒、煨制)可减毒增效。
外用:适量研末调敷或制成膏药,用于疮疡、跌打损伤。
炮制品种:生用、麸炒(增强温中止泻)、煨制(减毒)、盐炙(引药下行)、酒制(活血通络)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用人群:阴虚火旺者、孕妇、儿童、肝肾功能不全者、癫痫及精神疾病患者;
剂量限制:单次内服超过5g可能引发中毒(如恶心、眩晕、幻觉),15g以上危及生命;
注意事项: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,防止肉豆蔻醚、榄香素等成分蓄积中毒;手术前2周停用,避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;霉变品禁用。
八、炮制方法
生用:直接干燥入药;
麸炒:麦麸与肉豆蔻同炒至麦麸焦黄,增强温中效果;
煨制:用滑石粉或土包裹加热,减毒并增强止泻作用;
盐炙:盐水浸泡后烘干,引药入肾,增强固精功效;
酒制/醋制:酒或醋浸后烘干,活血或疏肝。
九、鉴别特征
外观:卵圆形或椭圆形,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,有网状沟纹,质坚硬,断面棕黄色,可见大理石样花纹(外胚乳与内胚乳交错);
显微:内胚乳细胞含淀粉粒、脂肪油及糊粉粒,外胚乳可见棕色物质及小方晶;
理化:挥发油薄层色谱显相同斑点,含肉豆蔻醚、榄香素等特征成分。
十、贮藏方法
置阴凉干燥处,密封避光保存,可加入花椒、丁香防虫蛀;定期检查防霉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挥发油(肉豆蔻醚、榄香素)、脂肪油、淀粉、黄酮类、皂苷等;
药理作用:
抗菌(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);
抗炎(抑制炎症因子释放);
调节血糖(增强胰岛素敏感性);
心血管保护(降血压、胆固醇,抗凝血);
神经保护(抗氧化,减轻缺血损伤)。
临床应用:复发性口腔溃疡、肠易激综合征、糖尿病并发症、心血管疾病辅助治疗。
十二、总结
肉豆蔻作为传统中药,以温中行气、涩肠止泻为核心功效,适用于寒性脾胃病及泄泻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菌、抗炎、调节代谢等作用,但需严格掌握剂量与炮制方法,避免中毒风险。使用时需结合中医辨证,遵循“中病即止”原则,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,尤其注意特殊人群的禁忌。其独特的香气也使其成为烹饪和香料中的重要成分,但药用与食用需区分剂量与用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