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  • 常见别名:地精、神草、黄参、棒槌、血参、人衔、土精等。东北长白山人参亦称“棒槌”,朝鲜半岛高丽参为同源品种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  • 主根:人参药用主体为干燥根及根茎,呈圆柱形或纺锤形,表面灰黄色,有纵皱及支根痕。

  • 次要部位:人参叶(性寒,清热生津)亦可入药,但临床使用以根为主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甘、微苦,微温(生晒参性平,红参性偏温)。

  • 归经:脾、肺、心、肾经,主补脾肺之气,兼养心肾之阳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大补元气、复脉固脱、补脾益肺、生津安神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元气虚极欲脱(如独参汤救脱);

    • 脾虚食少、肺虚喘咳;

    • 津伤口渴、内热消渴;

    • 心悸失眠、阳痿宫冷;

    • 术后体虚、久病虚弱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配伍

    • 附子(参附汤):回阳救逆;

    • 麦冬、五味子(生脉散):气阴双补;

    • 白术、茯苓(四君子汤):健脾益气;

    • 当归、龙眼肉(归脾汤):补心脾气血。

  • 禁忌配伍:反藜芦、畏五灵脂,忌与萝卜、浓茶同服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常规用量:3-15克/日,煎服或炖服;急救可至30克。

  • 特殊用法

    • 切片含服(如人参蜜片);

    • 泡酒(人参酒);

    • 药膳(人参炖鸡、粥)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

    • 实证、热证(如牙龈肿痛、便秘);

    • 高血压、甲亢、自身免疫病患者;

    • 孕妇早期、儿童性早熟风险;

    • 过敏体质(首次需小剂量测试)。

  • 注意事项:避免与华法林、抗抑郁药同用,忌过量(日用量>3克可能引发“人参滥用综合征”)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常见炮制

    • 生晒参:鲜参晒干,性平;

    • 红参:蒸制后干燥,性温,增强补阳作用;

    • 蜜炙:蜂蜜拌炒,增强补中益气;

    • 盐炙:盐水浸炒,强化补肾功效;

    • 酒炙:白酒浸泡,提升通络效果。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外观特征:主根长圆柱形,表面有“芦碗”(茎痕)、“珍珠点”(须根痕),质地坚实,断面黄白色,显菊花纹。
  • 气味:具特殊香气,味微苦回甘。

  • 产地鉴别:吉林长白山人参(道地药材)、高丽参(朝鲜半岛)、西洋参(北美)。

十、贮藏方法

  • 短期保存:冰箱冷藏(保鲜膜包裹,扎孔透气),可存2个月。

  • 长期保存:晒干后密封于阴凉干燥处,或用沙藏法(埋入湿沙中),避免受潮发霉。

  • 泡酒保存:浸于50度以上白酒中,可长期保存并增强滋补效果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人参皂苷(如Rb1、Rg1)、多糖、挥发油等,具有抗疲劳、调节免疫、降血糖、改善心血管功能等作用。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增强心肌收缩力,改善心衰;

    • 调节中枢神经,缓解焦虑;

    •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(部分研究显示)。

  • 临床应用: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、术后康复、糖尿病辅助治疗等。

十二、总结

人参为“百草之王”,主补元气,兼养五脏,但需辨证使用。其药效与炮制、配伍密切相关,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引发不良反应。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应用,结合体质、病情调整用法用量,以达最佳滋补效果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人参-原态.jpg

饮片

中药-人参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