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苘实、野苎麻子、蒲麻、云香草、白麻、青麻、冬葵子、车轮草、磨盘草、椿麻、孔麻等,因分布地域不同名称各异,如湖北称“椿麻”,上海称“孔麻”,东北称“青麻”。
二、入药部位
锦葵科植物苘麻的干燥成熟种子,呈三角状肾形,表面灰黑色或暗褐色,具白色绒毛及放射状细纹,种皮坚硬,子叶富含油性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平,味苦;归大肠、小肠、膀胱经,兼入肺经。现代研究显示其苦味成分可刺激肠道蠕动,促进水液代谢。
四、功效主治
清热利湿:治湿热痢疾、淋证涩痛、水肿、黄疸;
解毒退翳:疗疮痈肿毒、目生翳膜;
通经下乳:改善乳汁不通、经闭;
其他:抗炎止痛、改善心血管功能(含亚油酸调节胆固醇)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槟榔、黄柏:治湿热痢疾;
配鱼腥草、白茅根:利淋证;
配蒲公英、金银花:消痈肿;
配决明子、谷精草:明目退翳;
配王不留行、穿山甲:通乳;
配马齿苋、车前草:增强利湿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9g,或入丸散;
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汤外洗,治皮肤疮疡、湿疹;
泡水/打粉:泡水简便但吸收慢,打粉更易吸收,需控制剂量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、滑精、孕妇、儿童;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;
饮食禁忌:忌生冷、油腻、辛辣及酒类;
毒性反应:过量致胃肠不适、头晕、恶心呕吐、肝损伤;孕妇慎服。
八、炮制方法
净制:去杂质,晒干脱粒;
炒制:炒香后研末增强药效;
配伍制丸:如与白军姜制丸乌须黑发。
九、鉴别方法
植物形态:一年生草本,叶圆心形,花黄色,蒴果半球形,种子肾形;
药材性状:三角肾形,灰黑褐色,种脐淡棕,放射状纹;
显微特征:栅状细胞厚,含脂肪油、簇晶及黄棕色色素层。
十、贮藏条件
置阴凉干燥处,防蛀防潮,避免与空气接触氧化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棕榈酸、油酸、亚油酸、氨基酸、精氨酸、酪氨酸等;
药理作用:抗炎、镇痛、调节脂代谢、改善心血管功能;
临床应用:泌尿感染、乳汁不通、疮痈,但需注意毒性监测。
十二、总结
苘麻子为清热利湿解毒要药,主治湿热相关病症及目翳、疮痈。使用需严格把握剂量(内服≤9g/日),禁忌孕妇、儿童及体虚者,忌与刺激性食物同服。炮制后更易发挥药效,贮藏需防潮防蛀。现代研究支持其部分功效,但需警惕肝毒性,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确保安全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