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甘草黄、甘中黄、甘草末(经特殊炮制后名称)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甘草末经特殊炮制而成。具体工艺:将甘草磨成粗粉装入竹筒封口,浸入人粪坑中2-3个月,取出后清水漂洗至无臭味,阴干后劈开竹筒取出甘草晒干。成品呈圆柱形,外表及断面暗黄色,可见甘草纤维纵横交错,质紧密略坚硬,表面易剥落,有特殊气味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味:甘、咸,寒

归经:心、胃经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清热凉血、泻火解毒、润肠通便、辟瘟防疫

  • 主治

    • 温热疫毒发斑、痘疮、丹毒、恶疮、中诸毒

    • 热入血分引起的出血(如吐血、便血、尿血)

    • 口腔溃疡、阴部溃疡(如白塞病)

    • 实热引起的便秘、肠燥津枯

    • 辟瘟防疫(传统用于预防瘟疫)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配伍

    • 治丹毒:人中黄6g + 金银花4.5g + 丹皮4.5g + 生山栀6g,水煎分服

    • 治呕血吐痰:人中黄末 + 茜根汁 + 竹沥 + 姜汁和匀服

    • 治恶疮:人中黄 + 酒大黄等分,无灰酒服

  • 复方制剂:人中黄散(主治大头疫)、人中黄丸(辟瘟)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(布包)6-10g,或入丸、散

  • 外用: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

  • 炮制品种:人中黄(原药)、煅人中黄(增强止血)、飞人中黄(细腻调敷)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用人群:非实热性热病者、脾胃虚寒者、孕妇、儿童(需遵医嘱)

  • 注意事项:忌辛辣、油腻、海鲜及浓茶;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;不可自行替代甘草使用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选材:优质甘草磨成粗粉

  2. 装筒:甘草粉装入竹筒,封口后浸入人粪坑2-3个月(冬季最佳)

  3. 清洗:取出后清水漂洗至无臭味,阴干

  4. 成品:劈开竹筒取出甘草,晒干后即得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性状:圆柱形,外表及断面暗黄色,粗糙,可见甘草纤维纵横交错,质紧密略坚硬,表面易剥落,有特殊气味

  • 化学试验:含甘草苷、甘草素、异甘草素、甘草酸等成分

十、贮藏方法

置干燥容器内,密闭,置通风干燥处,防发霉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甘草苷、甘草素、异甘草素、甘草酸、甘草查尔酮A及甘草次酸

  • 药理作用: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调节免疫

  • 临床应用:复发性口腔溃疡、白塞病、热毒重症(如丹毒、疮疡)

  • 研究现状:因炮制工艺特殊,现代临床使用减少,多被黄连、石膏等替代,但在疑难病症中仍有不可替代性

十二、总结

人中黄作为传统中药,通过独特的发酵炮制工艺增强清热凉血、解毒功效,适用于实热火毒证。其应用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,现代患者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滥用。尽管现代临床使用减少,但在特定热毒重症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,体现了中医“以毒攻毒”“腐化生新”的独特理论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人中黄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