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三七别名包括田七、金不换、山漆、参三七等,其中“田七”因主产云南文山(旧称田州)得名,“金不换”凸显其珍贵价值。
二、入药部位
以干燥主根(三七头)为法定药用部位,支根(须根)多用于民间验方。主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,表面灰褐色,质地坚实,含皂苷、三七素等活性成分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温,味甘、微苦,归肝、胃经。温性助血行散,甘味补益通络,苦味清热化瘀,通过归肝胃经调节气血,实现散瘀止血、消肿定痛功效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止血不留瘀,活血不伤正。主治各种内外出血(如吐血、便血、崩漏),跌打损伤瘀痛,胸痹心痛,疮疡肿毒。
特色应用:云南白药以三七为主药,兼具化瘀止血、解毒消肿作用;单用研粉外敷可治外伤出血。
五、相关配伍
心脑血管疾病:配丹参增强活血化瘀,配黄芪补气活血;
气血两虚:配当归补血活血,配西洋参益气养阴;
跌打损伤:配川芎、红花加强通络,配乳香消肿定痛;
禁忌配伍:阴虚火旺者配生地、赤芍中和温性,孕妇禁用活血配伍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研粉吞服1-3克/次,日2-3次;煎服3-9克,或入丸散;
外用:适量研粉外敷或调涂;
食疗:炖鸡、煲汤(如三七党参黄芪鸡汤)补益气血;
特殊用法:黄酒送服增强活血,米汤送服缓解胃刺激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风热感冒、月经期(血瘀型除外)、孕妇、过敏体质、未成年人;
饮食禁忌:忌与蚕豆、鱼类、海鲜、辛辣冷酸食物同服;
不良反应:极少数出现过敏性药疹(胸闷、荨麻疹),长期服用需监测凝血功能。
八、炮制
生用:打粉或切片,保留活血化瘀特性;
熟用:油炸至棕黄色研粉,或炖鸡增强补血功效;
特殊炮制:古法“以三七粉糁猪血化水”验真伪,现代多采用干燥、粉碎工艺。
九、鉴别
真品特征:灰黄色粉末,质地细腻,微苦回甘,水中呈混悬液;
假劣识别:颜色过白/深、质地粗糙、气味刺鼻、溶解异常;
检测方法:显微鉴别、理化分析(如皂苷含量),古法“猪血化水”验证散血功效。
十、贮藏
条件:干燥(湿度<60%)、通风、避光、防潮防霉、远离异味;
容器:竹篓、纸袋或密封陶瓷罐,可加生石灰/硅胶干燥剂;
维护:定期检查颜色、质地、气味,霉变及时晾晒,虫蛀日晒驱虫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三七总皂苷、三七素、黄酮、多糖等;
药理作用:止血、抗炎、抗凝血、调节免疫、改善微循环、保护心脑血管;
临床应用:治疗冠心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并发症、慢性肝炎,辅助放化疗增效减毒;
研究进展:纳米制剂提升生物利用度,基因组学解析活性成分合成路径。
十二、总结
三七作为“止血圣药”“南国神草”,以“散瘀止血、消肿定痛”为核心功效,临床应用广泛。其性温归肝胃经,配伍灵活,但需注意禁忌人群及饮食禁忌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、多靶点作用机制,在心脑血管、代谢性疾病及创伤修复中具有重要价值。合理贮藏可保药效,鉴别真伪需综合多维度指标,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十三、附图
药材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