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升药别名包括灵药、三白丹、三仙散、小升丹、三仙丹、红粉、黄升丹、红升丹、升药底等,因炼制工艺及性状差异得名,需与含汞伪品区分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为水银、火硝、白矾混合升华加工而成的氧化汞结晶,分三种规格:

  • 红升(红粉):橙红色片状,附于容器周边,性猛;

  • 黄升(黄升丹):橙黄色片状,居中央,性稍缓;

  • 升药底:乳白/淡黄色板状,沉于锅底,用于疥疮。

主产河北、湖北、湖南等地,需密封避光贮存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热,味辛;归肺、脾经。辛散走窜,善拔毒化腐,主攻外科腐肉不去、脓水不尽之症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解毒消肿、祛腐生肌、活血止痛、燥湿杀虫、收敛止血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外科疾病:痈疽、疔疮、梅毒、下疳、溃疡久不愈、瘘管;

    • 腐肉不去:脓栓未脱、疮口坚硬、肉芽暗紫;

    • 湿性皮肤病:湿疹、癣症;

    • 出血症:浅表渗血、术后伤口感染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搭配

    • 配煅石膏(九一丹/八二丹):升药拔毒,石膏收敛,用于腐肉不去或脓水不尽;

    • 配橄榄炭/梅片:治下疳腐烂,麻油调敷;

    • 配黄连/黄柏:增强抗菌效果,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;

    • 配煨石膏/漂冬丹:生肌长肉,用于痈疽并发背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外用:研末干撒、调敷或作药拈,无定量,需严格遵医嘱;

  • 禁忌内服:因含汞,仅限外用;

  • 特殊用法:红升/黄升可直接掺疮面,升药底需研末配伍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肝肾功能不全者、汞过敏者、头面部/黏膜部位;

  • 注意事项: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,防汞吸收中毒;过敏体质先小面积试用;换药时严格消毒;忌与辛辣发物同服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传统工艺:水银、火硝、白矾按比例混合,文火熔化后武火升华,碗内收集红升/黄升,锅底得升药底;

  • 现代规范:控温控湿炼制,减少汞挥发,制成标准制剂如升药软膏。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性状:红升橙红/橙黄片状,黄升黄/橙黄片状,升药底乳白/淡黄板状;

  • 理化:遇硝酸生成白色汞盐,火烧后颜色复原;盐酸溶液通硫化氢生成黑色沉淀;

  • 真伪:正品具金属光泽,不溶于水,伪品多含单一成分或无升华特征。

十、贮藏条件

  • 常规:密封避光,阴凉干燥处(湿度<9%),温度15-25℃;

  • 特殊:冷藏(2-8℃)可延长保质期;避免与异味物品混放;定期检查防霉变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主要含氧化汞(HgO),少量硝酸汞;

  • 药理作用:抗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链球菌)、促修复(刺激肉芽生长)、抗炎、镇痛;

  • 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慢性溃疡、瘘管、梅毒;改良制剂如升药软膏减少汞毒性;

  • 毒性研究:过量致汞中毒,需定期监测尿汞指标;现代临床严格限制剂量。

十二、总结

升药为外治要药,以拔毒化腐、生肌敛疮为核心,适用于外科腐肉不去、脓水不尽之症。其性热辛散,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,避免汞中毒。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抗菌促修复作用,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,配合消毒换药技术,确保安全有效。贮藏需防潮避光,定期检查,确保质量稳定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升药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