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广豆根、南豆根、豆根、山大豆根、金锁匙、苦豆根等,因地域及药用部位差异存在多种称谓,需与“北豆根”等伪品区分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,秋季采收,经洗净、干燥后入药。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,根长圆柱形,表面棕褐,质坚硬,断面皮部浅棕、木部淡黄,具豆腥气,味极苦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寒,味苦;归肺、胃经。苦寒清泄,专攻肺胃热毒,兼有解毒消肿之效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清热解毒、消肿利咽、抗菌消炎、抗肿瘤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热毒证:咽喉肿痛、口舌生疮、牙龈肿痛、目赤肿痛;

    • 感染性疾病: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感染;

    • 肿瘤辅助:体外实验显示对部分癌细胞有抑制作用;

    • 其他:湿热带下、热淋涩痛、黄疸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搭配

    • 配射干:增强清热利咽、祛痰散结之效,用于痰热壅滞咽喉;

    • 配板蓝根/玄参:协同清热解毒,治热毒蕴结咽喉肿痛;

    • 配桔梗:宣肺利咽,排脓消肿,用于热毒壅滞所致咽喉肿痛;

    • 配石膏/黄连:清胃降火,治胃火上炎牙龈肿痛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15-25克/日,或磨汁3-5克;外用含漱或捣敷。

  • 禁忌:需遵医嘱,避免自行增减剂量;孕妇、婴幼儿、脾胃虚寒者禁用;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毒性风险:含生物碱(如苦参碱),过量可致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抽搐、呼吸抑制,甚至中毒性休克;

  • 禁忌人群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婴幼儿、脾胃虚寒者、过敏体质;

  • 注意事项:避免与辛辣食物同服,忌与藜芦配伍;西药联用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(如降压药、化疗药)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传统炮制:秋季采挖后洗净,晒干或低温烘干;切片生用以保留有效成分(生物碱遇热易降解);

  • 现代加工:符合《中国药典》标准,经净制、切片、干燥后包装,部分需真空或低温贮藏。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外观:根茎结节状,根圆柱形,表面棕褐,有纵皱纹及皮孔,断面皮部浅棕、木部淡黄,质坚硬,豆腥气浓,味极苦;

  • 理化:遇碱变蓝(花青素特性);薄层色谱可见苦参碱斑点;

  • 伪品区分:与北豆根(防己科植物,断面纤维性)、木蓝根(表面灰黄,断面有髓)、百两金(紫金牛科,味微苦辛)等鉴别。

十、贮藏方法

  • 常规: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(湿度<9%),避光、防潮、防虫蛀;

  • 地方标准:按广西DB45/T 2534-2022执行,常温贮藏,含水量≤10%,塑料编织袋包装,堆码稳固,定期通风检查;

  • 特殊:真空包装或低温冷藏(2-8℃)可延长保质期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生物碱(苦参碱、氧化苦参碱)、黄酮类、皂苷、多糖等;

  • 药理作用:抗肿瘤(抑制癌细胞增殖)、抗炎、抗菌、抗氧化、免疫调节;

  • 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咽喉癌、宫颈癌、慢性咽炎、牙龈炎等;联合化疗可减轻副作用;

  • 毒性研究:急性毒性试验显示LD50值,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。

十二、总结

山豆根为清热解毒要药,以治热毒证见长,但毒性显著,需严格遵医嘱使用。其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;孕妇、婴幼儿禁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、多靶点的药理活性,但毒性风险需重视。贮藏需防潮、避光、防虫,确保质量稳定。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中毒风险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山豆根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山豆根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