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生姜别名包括姜根、百辣云、勾装指、因地辛、炎凉小子、鲜生姜等,因形态、产地及传统应用得名,需与干姜、沙姜等区分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,秋季采收,洗净后直接使用或干燥处理。根茎呈不规则块状,表面黄褐至浅棕色,具纵皱纹及环节,质脆易折,断面黄白色,纤维性,辛辣味浓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温,味辛;归肺、脾、胃经。辛散温通,善行脾胃气机,主攻解表散寒、温中止呕,兼能温肺止咳、解毒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解表散寒、温中止呕、温肺止咳、解毒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风寒感冒:恶寒发热、头痛鼻塞;

    • 脾胃虚寒:胃脘冷痛、呕吐泄泻;

    • 肺寒咳嗽:痰多清稀、喘促;

    • 解毒:鱼蟹中毒、误食变质食物;

    • 其他:痛经、冻疮、晕车晕船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搭配

    • 配红糖/大枣:治风寒感冒初期、经期腹痛;

    • 配陈皮/半夏:增强理气化痰、止呕效果;

    • 配桂枝/紫苏:解表散寒,解鱼蟹毒;

    • 配黄连:辛开苦降,治寒热错杂型胃炎;

    • 配蜂蜜:润肺止咳,缓解秋燥干咳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10g,或捣汁冲服;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;

  • 特殊用法:煨姜(纸包煨制)增强温中止呕;姜汁兑蜂蜜治咳嗽;生姜片含服缓解晕车;

  • 禁忌:需遵医嘱,避免自行增减剂量;孕妇、胃溃疡患者慎用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患者;过敏体质;阴虚火旺者(如口干、便秘);热症患者(发热、咽痛);孕妇(过量可能刺激子宫);

  • 注意事项:避免与辛辣油腻食物同服;长期服用需监测胃肠反应;与西药(如抗凝血药、降糖药)联用需警惕相互作用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生用:鲜用或干燥后直接使用;

  • 煨姜:纸包煨至焦黄,增强温中止呕;

  • 干姜:晒干或低温干燥,温中散寒力强;

  • 炮姜:砂烫或炒至鼓起,温经止血;

  • 姜炭:武火炒至表面焦黑,收敛止血。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外观:优质生姜表皮完整、光滑,无黑斑霉点;切开后断面黄白,汁液充沛,纤维细腻;硫磺熏制者气味刺鼻,断面异常白皙;

  • 气味:辛辣芳香浓郁,无酸腐或霉味;

  • 质地:紧实坚硬,不易凹陷;变质者松软、发黑或空心。

十、贮藏方法

  • 冷藏:保鲜袋包裹,4-8℃冰箱保存,避免水分凝结;

  • 塑料袋保存:纸巾包裹后密封,2-5℃冷藏;

  • 盐水浸泡:煮沸盐水冷却后浸没生姜,阴凉处保存;

  • 酒精擦拭:表面消毒后保鲜膜包裹,阴凉干燥处存放;

  • 地窖保存:铺稻草后堆放,保持通风,温度湿度稳定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姜辣素、姜烯酚、挥发油、维生素C、矿物质等;

  • 药理作用:抗菌(如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)、抗炎、抗氧化、促进消化液分泌、缓解痛经、改善血液循环;

  • 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风寒感冒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高脂血症、慢性胃炎;联合西药增强疗效;

  • 安全性:急性毒性试验显示LD50值,长期使用需监测胃肠反应。

十二、总结

生姜为药食同源的经典中药,以解表散寒、温中止呕为核心,广泛用于风寒感冒、脾胃虚寒及解毒。其性温辛散,需根据体质配伍使用,阴虚火旺、热症及胃溃疡患者慎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、多靶点的药理活性,但需注意用量及贮藏条件。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生姜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生姜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