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蛇床子别名包括野茴香、野胡萝卜子、蛇米、蛇珠、蛇粟、蛇床仁等,因形态或功效得名,需与“北豆根”等伪品区分。
二、入药部位
以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(种子)入药,秋季采收,晒干后去杂质使用。果实呈椭圆形,表面灰黄至灰褐,具纵棱,质脆易碎,气香特异,味辛凉微麻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温,味辛、苦;归肾经,兼入脾经。辛散温通,苦燥祛湿,主攻肾经虚寒证,兼具脾经燥湿之力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温肾壮阳、燥湿祛风、杀虫止痒、促进血液循环、支持免疫系统。
主治病症:
肾阳虚证:阳痿、宫冷不孕、腰膝冷痛、寒湿带下;
皮肤疾病:阴部湿痒、湿疹、疥癣、疥疮;
关节病:风湿痹痛、关节肿痛;
其他:血液循环不良、免疫力低下、滴虫性阴道炎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搭配:
温肾固精:蛇床子+五味子+菟丝子(三子丸);
燥湿止痒:蛇床子+生百部煎水外洗(阴部瘙痒);
祛湿止痛:蛇床子+杜仲+桑寄生(湿痹腰痛);
妇科炎症:蛇床子+黄连+枯矾(滴虫性阴道炎);
免疫调节:蛇床子+枸杞+黄芪(增强体质)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0-20克/日,或入丸散;研末3-5克/次,温水/黄酒送服;
外用:煎汤熏洗、研末醋调外敷或制成栓剂;
禁忌:需遵医嘱,避免自行增减剂量;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下焦湿热、阴虚火旺、盗汗遗精者;过敏体质、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儿童、老年人;
注意事项:避免与辛辣食物同服;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;过量可致恶心、腹痛、腹泻;与西药联用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(如降压药、化疗药)。
八、炮制方法
传统炮制:
生用:去杂质后直接使用,保留原性;
炒用:文火炒至焦黄,增强温肾效果;
盐制:盐水浸拌后蒸制,缓和辛燥之性;
现代加工:符合《中国药典》标准,经净制、干燥、包装,部分制成中药饮片或复方制剂。
九、鉴别方法
外观:果实椭圆形,表面灰黄,具纵棱,分果背面有突起纵棱5条,质脆易碎,气香特异;
理化:薄层色谱可见蛇床子素斑点;遇碱变蓝(花青素特性);
真伪:通过包装标识、气味(辛凉微麻)、质地(脆易碎)及销售渠道(正规药店/医院)验证。
十、贮藏方法
常规: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(湿度<9%),避光、防潮、防虫蛀;
特殊:真空包装或低温冷藏(2-8℃)可延长保质期;定期检查防霉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蛇床子素、黄酮类、挥发油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等;
药理作用:抗肿瘤(抑制癌细胞增殖)、抗炎、抗菌、抗氧化、免疫调节、改善血液循环;
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妇科疾病(如阴道炎、不孕症)、皮肤病(如湿疹、疥癣)、关节炎、免疫力低下;联合化疗可减轻副作用。
十二、总结
蛇床子为温肾壮阳要药,以治肾阳虚证见长,但性温燥,需根据体质配伍使用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其外用杀虫止痒效果显著,广泛用于皮肤病及妇科炎症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、多靶点的药理活性,但毒性风险需重视。贮藏需防潮、避光,确保质量稳定。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。
十三、附图
原态

药材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