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桑葚又称桑椹、桑葚子、桑果、黑椹、白椹(依颜色区分),民间称“民间圣果”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桑科植物桑树的成熟果穗,以4-6月变红时采收为宜,经晒干或蒸晒后入药,紫色桑葚为药用优选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寒,味甘、酸;归肝、肾经(部分文献提及心经)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滋阴补血、生津润燥、补肾固精、乌发生发、润肠通便。

  • 主治病症:肝肾阴虚导致的头晕耳鸣、须发早白、失眠健忘、腰膝酸软;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、月经不调;津伤口渴、肠燥便秘、阴虚内热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搭配:与枸杞子(补肾明目)、桂圆(健脾安神)、何首乌/黑芝麻(乌发固精)、人参(大补元气)配伍;可缓解便秘时加蜂蜜或决明子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中药煎服:10-15克干品,需遵医嘱;鲜品食用50-100克。

  • 食疗:泡茶、熬粥、制果酱/酒;避免空腹食用以防鞣酸刺激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、腹泻便溏者;孕妇(过量可能影响钙吸收)、糖尿病患者(高糖)、肾病患者(高钾);过敏体质、风寒感冒者。

  • 注意事项:未成熟桑葚含生物碱,易引发恶心;避免与海鲜同食;过量可能致腹痛、果酱样便甚至中毒性休克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传统炮制:《云笈七签》记载以桑葚汁加蜜、酥油、姜汁熬膏;现代多晒干或低温烘干。

  • 加工品:桑葚干、果酱、果酒、果醋,通过糖/酒抑制微生物。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外观:紫黑色成熟度最佳,果梗鲜绿、果实饱满有光泽;白色桑葚更甜但营养略逊。

  • 理化检测:遇碱变蓝(花青素特性),染色品无此反应;真品有自然果香,劣品发酸或霉味。

十、贮藏方法

  • 短期:密封冷藏(0-4℃),撒盐或包裹保鲜膜防潮。

  • 长期:干燥法(自然晾晒/烘干)、加工成酱/酒/醋,或真空包装冷冻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营养成分:富含花青素、维生素C/B族、钙/铁/锌、苹果酸、白藜芦醇等。

  • 药理作用:抗氧化(清除自由基)、增强免疫力、调节血脂/血糖、抗衰老、改善认知功能;对血管硬化、高血压、便秘有辅助疗效。

十二、总结

桑葚为药食同源佳品,兼具滋补与治疗双重价值,但需遵循“寒性”特性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氧化、抗衰老功效显著,日常食用需控制量,并注意搭配与禁忌。若用于治疗,建议在中医指导下辨证使用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桑葚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桑葚-药材.jpg

中药-桑葚-药材2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