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桑螵蛸别名包括螳螂子、桑蛸、螳螂卵鞘等,因产于桑枝上且形似螳螂卵鞘而得名,古称“蜱蛸”,《神农本草经》载其“生桑枝上,采蒸之”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螳螂科昆虫(如大刀螂、小刀螂、巨斧螳螂)的干燥卵鞘为法定药用部位,经蒸制或炮制后入药。卵鞘呈囊状,内含卵粒,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,质地轻韧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甘、咸,平。归肝、肾经。甘能补益,咸能软坚,平性不寒不热,通过归肝肾经调节生殖泌尿功能,实现固精缩尿、补肾助阳之效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固精缩尿、补肾助阳。主治遗精滑精、遗尿尿频、小便白浊、阳痿早泄、带下、疝气、咽喉肿痛等。

  • 特色应用:单用研粉治小儿遗尿;配益智仁、乌药治尿频;配龙骨、牡蛎治遗精;外敷治疮疡肿毒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固精缩尿:配龙骨、牡蛎增强收敛固涩,治遗精早泄;配益智仁、乌药温肾缩尿,治尿频遗尿。

  • 补肾助阳:配巴戟天、肉苁蓉温肾壮阳,治阳痿早泄;配当归、白芍补血养肝,治肝肾不足。

  • 其他配伍:配高粱米健脾补肾,治下痢;配金银花、连翘清热解毒,治咽喉肿痛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5-10克;研末3-5克;入丸散或浸酒(1:10比例,浸泡7-15天,每次10-20毫升)。

  • 外用:适量研末撒敷或油调涂患处。

  • 炮制用法:生用固精缩尿;盐炙增强益肾固涩;炒制温肾助阳;酒炙活血通络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阴虚火旺、湿热下注、外感发热者慎用;孕妇、儿童及过敏体质者需遵医嘱。

  • 饮食禁忌:忌与辛辣、生冷、油腻食物同食,避免影响药效或加重肠胃负担。

  • 不良反应:过量可能引起便秘、腹胀;过敏者可能出现皮疹、恶心,需立即停用并就医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生桑螵蛸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蒸制1小时后干燥。

  • 盐桑螵蛸:净桑螵蛸加盐水拌匀,文火炒至香气逸出。

  • 炒桑螵蛸:文火炒至棕黄色具焦斑。

  • 酒桑螵蛸:蒸后桑螵蛸用黄酒喷洒,微炒至微干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团螵蛸:类圆形,浅黄色,质轻松有韧性,断面可见放射状小室,内含黄棕色卵粒。

  • 长螵蛸:长条形,灰黄色,质坚脆,断面13-14列小卵室。

  • 黑螵蛸:平行四边形,黑褐色,质坚韧,表面有斜向纹理。

  • 真伪鉴别:真品气微腥,断面有光泽;伪品常以胶着桑枝或其他卵鞘冒充,需结合性状、显微及理化鉴别。

十、贮藏

通风干燥处,防蛀防潮。密封保存,定期检查是否霉变、虫蛀或变色。保质期一般不超过2-3年,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有效成分降解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蛋白质、氨基酸、多糖、黄酮、微量元素等,其中三七素、总皂苷为活性成分。

  • 药理作用:固精缩尿、抗炎、抗氧化、抗衰老、降血糖、抗肿瘤、调节免疫、改善微循环。

  • 临床应用:治疗遗尿症、前列腺炎、性功能障碍、慢性咽炎、糖尿病并发症等,辅助放化疗增效减毒。

  • 研究进展:纳米制剂提升生物利用度,基因组学解析活性成分合成路径,临床验证其多靶点作用机制。

十二、总结

桑螵蛸作为传统补肾固涩要药,以“固精缩尿、补肾助阳”为核心功效,临床应用广泛。其性平甘咸,归肝肾经,配伍灵活,但需注意禁忌人群及饮食禁忌。炮制方法多样,贮藏需防潮防蛀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、多靶点作用机制,在生殖泌尿、代谢性疾病及创伤修复中具有重要价值。合理使用可保疗效,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桑螵蛸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桑螵蛸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