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沙参别名众多,包括知母、白沙参、苦心、羊婆奶、南沙参、铃儿参、桔参、山沙参、沙獭子、泡参、文虎、志取等,因地域和种类差异存在不同称谓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以桔梗科植物沙参(如轮叶沙参、杏叶沙参、云南沙参)的入药,秋季采挖后除去茎叶及须根,洗净晒干或低温烘干。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,表面黄白至灰褐色,质脆易折断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微寒,味甘、微苦;归肺、胃经。甘润补虚以滋阴,苦寒清热以降火,主入肺经润燥止咳,兼入胃经生津止渴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滋阴润肺、清热生津、化痰止咳、益胃生津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肺阴虚证:干咳少痰、咽干喉痛、肺热燥咳、肺结核;

    • 胃阴虚证:口干舌燥、饥不欲食、大便干结;

    • 阴虚火旺:潮热盗汗、心烦失眠;

    • 呼吸系统疾病:气管炎、百日咳;

    • 免疫调节:增强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搭配

    • 滋阴润肺:沙参+麦冬+玉竹(肺胃阴虚);

    • 止咳化痰:沙参+桑白皮(肺热咳嗽);

    • 补气养血:沙参+枸杞+红枣(肝肾亏虚);

    • 润燥生津:沙参+百合+银耳(秋季干燥);

    • 健脾和胃:沙参+山药+茯苓(脾胃虚寒者需配伍温性药)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煎服:干品9-15克,鲜品15-30克;需久煎(30分钟以上)以释放有效成分;

  • 食疗:可炖汤(如沙参麦冬瘦肉汤)、熬粥(沙参糙米鸡肉粥)、泡茶;

  • 禁忌:风寒咳嗽、脾胃虚寒者慎用;孕妇及过敏体质者需遵医嘱;避免与藜芦同用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风寒感冒咳嗽痰白者、脾胃虚寒腹泻者、孕妇(尤其孕早期)、糖尿病患者(因含糖类成分)、过敏体质者;

  • 注意事项:忌与辛辣食物同服;长期服用需监测血糖;鲜品易腐需冷藏保存;服用后出现腹胀、腹泻应立即停用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传统炮制:去杂质后温水或冷水抢洗,切片晒干;鲜品需刮去表皮后清洗切片;

  • 现代加工:低温烘干、真空包装或制成中药饮片;部分需配伍其他药材制成复方制剂。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外观鉴别

    • 四叶沙参:根圆锥形,表面黄褐,具横纹及环状茎痕;

    • 杏叶沙参:根细长圆锥形,表面灰黄,质坚实;

    • 轮叶沙参:根圆柱形,表面无纵皱,中空;

  • 理化鉴别:取粉末加α-萘酚试液显紫红色环(糖类反应);薄层色谱可见β-谷甾醇斑点。

十、贮藏方法

  • 干品:密封后置于阴凉干燥处(湿度<9%),或冰箱冷藏(2-8℃),保质期1-2年;

  • 鲜品:密封冷藏可保存半月(夏季)至一个半月(冬季);避免阳光直射及潮湿环境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多糖、皂苷、黄酮类(如木犀草素)、挥发油、β-谷甾醇等;

  • 药理作用:抗氧化(清除自由基)、抗炎、镇咳、平喘、免疫调节、抗肿瘤(体外实验)、降血糖、保护胃黏膜;

  • 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结核、糖尿病并发症、胃溃疡等;联合化疗可减轻免疫抑制。

十二、总结

沙参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,以滋阴润肺、清热生津为核心功效,广泛用于肺胃阴虚证及呼吸系统疾病。其性微寒,需根据体质配伍使用,脾胃虚寒者宜配伍温性药以中和寒性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、多靶点的药理作用,但需注意禁忌症及合理贮藏。建议在中医指导下辨证使用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沙参-原态.jpg

饮片

中药-沙参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