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麝香又称寸香、元寸、当门子、香獐子、麝香仁,因来源、形态及传统应用得名,需与人工合成麝香区分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为鹿科动物林麝、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,呈颗粒状或块状,表面光滑,深棕色或暗褐色,具特异香气,味微苦、辣,微麻有舌感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温,味辛;归心、脾经。辛香走窜,善入心经开窍醒神,兼入脾经行气活血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开窍醒神、活血通经、消肿止痛、抗菌消炎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神志疾病:热闭神昏、中风痰厥、小儿惊风;

    • 血瘀证:血瘀经闭、痛经、症瘕积聚、心腹暴痛;

    • 外科疾病:跌打损伤、疮疡肿毒、咽喉肿痛;

    • 其他:风湿痹痛、难产、死胎、胞衣不下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搭配

    • 配犀角、栀子:治热闭神昏(如安宫牛黄丸);

    • 配桃仁、红花:治血瘀经闭、痛经;

    • 配吴茱萸、木香:治寒凝血瘀心痛;

    • 配牛黄、珍珠:治咽喉肿痛、疮疡肿毒;

    • 配乳香、没药:治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入丸散0.03-0.1克/次,1-3次/日;鲜品含服或舌下含服;

  • 外用:研末调敷、吸入鼻腔或制成栓剂;

  • 禁忌:需遵医嘱,避免自行增减剂量;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儿童禁用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虚脱者、过敏体质、出血倾向者;

  • 注意事项:避免与辛辣食物同服;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;与西药联用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(如降压药、抗凝药);阴虚火旺者慎用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生用:直接使用,主开窍醒神;

  • 炮制

    • 炒制:文火炒至微焦,增强活血作用;

    • 酒制:黄酒浸蒸,缓和辛燥之性;

    • 烘焙:低温烘干,增强香气和药效;

  • 现代加工:符合《中国药典》标准,经净制、干燥、包装,部分制成中药饮片或复方制剂。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外观:颗粒状或块状,表面深棕或暗褐,具特异香气;

  • 显微:可见不定型颗粒状物、方形/柱形结晶及毛、内膜组织;

  • 理化

    • 挂甲试验:润湿后压入指甲,呈黄色且持久;

    • 气味:浓烈香气,经久不散;

  • 真伪:通过包装标识、气味、质地及销售渠道(正规药店/医院)验证。

十、贮藏方法

  • 常规: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(温度15-25℃,湿度45%-75%),避光、防潮、防虫蛀;

  • 容器:玻璃或陶瓷容器,防止气味散失和污染;

  • 特殊:可加入干燥剂(硅胶)和防虫剂(樟脑丸);定期检查防霉变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麝香酮、麝香吡啶、甾体类化合物、多肽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等;

  • 药理作用:抗炎、抗菌、抗肿瘤、抗凝血、改善血液循环、增强免疫力、镇静安神;

  • 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(如冠心病、中风)、妇科疾病(如痛经、不孕症)、外科疾病(如疮疡、跌打损伤)、呼吸系统疾病(如哮喘);联合化疗可减轻副作用;

  • 毒性研究:过量可致恶心、呕吐、头痛、心悸,需严格控制剂量。

十二、总结

麝香为名贵中药,以开窍醒神、活血通经为核心,广泛用于神志疾病、血瘀证及外科疾病。其性温辛散,需根据体质配伍使用,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及虚脱者禁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、多靶点的药理活性,但毒性风险需重视。贮藏需防潮、避光,确保质量稳定。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麝香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