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石榴皮别名包括石榴壳、安石榴酸实壳、酸石榴皮、酸榴皮、西榴皮、安石榴皮、酸实壳等,因产地、形态及传统应用得名,需与石榴根皮区分(后者毒性更强)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干燥果皮,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,去净果肉、种子及杂质,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,以皮厚、棕红色、质脆者为佳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温,味酸、涩;归大肠经,兼入脾、肾经。酸涩收敛,主攻大肠经涩肠止泻,温性可驱寒,兼具收敛止血、驱虫之效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涩肠止泻、收敛止血、驱虫杀虫、止痛止痒、涩精止带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消化系统:久泻久痢、脱肛、便血、肠风下血;

    • 妇科疾病:崩漏、带下、子宫出血;

    • 寄生虫病:蛔虫、蛲虫、绦虫等肠道寄生虫;

    • 皮肤疾病:湿疹、皮肤瘙痒、溃疡;

    • 其他:遗精、尿频、烧伤烫伤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涩肠止泻:配肉豆蔻、诃子、赤石脂,增强收敛止泻效果;

  • 止血:配地榆炭、侧柏叶、海螵蛸,用于便血、崩漏;

  • 驱虫:配槟榔、使君子、南瓜子,增强杀虫效力;

  • 抗菌抗炎:配黄连、黄芩、金银花,用于肠道感染、皮肤炎症;

  • 补中益气:配黄芪、白术、升麻,用于脾胃虚弱、气虚下陷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10g,或研末3-5g/次;炒炭后止血力强,盐制缓和寒性;

  • 外用:适量研末调敷、煎水熏洗或制成膏剂;

  • 特殊用法:石榴皮炭用于止血,石榴皮煎水坐浴治痔疮;与蜂蜜调敷缓解湿疹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孕妇、便溏者、便秘患者、糖尿病患者、过敏体质、胃溃疡患者;

  • 注意事项:避免与海鲜、高蛋白食物同服(鞣酸与蛋白质结合致消化不良);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;过量可致恶心、呕吐、头痛、瞳孔散大甚至呼吸麻痹;急性肠炎、痢疾初期慎用(收敛可能加重病情)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生用:洗净干燥后直接使用,主涩肠止泻;

  • 炒炭:武火炒至表面焦黑、内部棕褐,增强止血作用;

  • 盐制:盐水浸淬,缓和寒性,引药入肾;

  • 现代工艺:控温干燥、微波处理提高有效成分保留率。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性状:不规则块片,外表面红棕/棕黄,具疣状突起及宿萼痕;内表面黄棕,断面颗粒状,气微,味苦涩;

  • 显微:可见石细胞、草酸钙簇晶、螺纹导管;

  • 理化:遇酸起泡(碳酸钙反应),薄层色谱显鞣质、鞣花酸斑点;

  • 真伪:正品质硬脆,伪品多色白无光、质松易碎。

十、贮藏条件

置阴凉干燥处(湿度<9%),避光、防潮、防蛀;密封容器保存,避免与异味物品混放;定期检查防霉变,保质期一般2-3年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鞣质(≥10%)、鞣花酸、没食子酸、生物碱、黄酮类、多糖、维生素C等;

  • 药理作用:抗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痢疾杆菌)、抗炎、抗氧化、收敛止血、驱虫、增强免疫力;

  • 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慢性腹泻、溃疡性结肠炎、功能性子宫出血、皮肤溃疡;联合西药增强抗菌效果;

  • 毒性研究:大剂量可致中毒(恶心、呕吐、头痛、呼吸抑制),需严格控制剂量。

十二、总结

石榴皮为收涩类中药,以涩肠止泻、收敛止血为核心,广泛用于消化系统、妇科及皮肤科疾病。其性温酸涩,需根据体质配伍使用,孕妇、便溏及便秘者慎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、多靶点活性,但需注意剂量控制及禁忌症。贮藏需防潮避光,确保质量稳定。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,结合现代检测手段确保安全有效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石榴皮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