柿蒂综合信息详解
一、别名
柿蒂别名包括柿钱、柿丁、柿子把、柿萼、红柿蒂等,因形态或地域差异得名,需与柿叶、柿根等部位区分。
二、入药部位
为柿科植物柿的干燥宿萼(果实蒂部),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,去柄后晒干,以完整、红棕色、质厚者为佳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平,味苦、涩;归胃经,部分文献提及归脾、大肠经。主攻降逆止呃、下气,兼具化痰止咳之效。
四、功效主治
- 核心功效:降逆止呃、下气、止呕、化痰止咳、收敛止泻、降血压。
- 主治病症:
- 消化系统:虚寒/胃热呃逆、呕吐、腹泻、便秘;
- 呼吸系统:咳嗽、痰多、哮喘;
- 其他:高血压、失眠、焦虑、呃逆引发的胸脘满闷;
- 现代应用:辅助治疗心律失常、消化性溃疡、慢性胃炎。
五、相关配伍
- 经典搭配:
- 配丁香:丁香柿蒂汤治虚寒呃逆;
- 配黄连、芦根:治胃热呃逆;
- 配旋覆花、半夏:治痰阻气滞呃逆;
- 配枇杷叶:协同降逆止咳,用于胃热咳喘;
- 配白梅:治伤寒呕吐;
- 配竹茹、生姜:增强和胃止呕效果。
六、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5-10g,或入丸散;柿蒂炭(炒至焦黑)增强止血,姜制缓和寒性;
- 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;
- 特殊用法:鲜品捣汁滴鼻止鼻衄,或与蜂蜜调敷治湿疹。
七、使用禁忌
- 禁忌人群:孕妇、脾胃虚寒者、外感咳嗽、脾虚泄泻、糖尿病患者、过敏体质、肝肾功能不全者;
- 注意事项:避免与牛奶、铁剂同服(影响吸收);忌空腹服用;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加重肝肾负担;出现恶心、腹泻等不适需停用。
八、炮制方法
- 生用:洗净去柄,干燥后直接使用;
- 柿蒂炭:武火炒至表面焦黑、内部焦褐,增强止血作用;
- 姜制柿蒂:生姜汁拌匀后文火炒干,缓和寒性,引药入脾。
九、鉴别方法
- 性状:扁圆形,直径1.5-2.5cm,中央有圆形瘢痕,边缘薄且多反卷,外表面红棕色,内表面黄棕色密被绒毛;
- 显微:可见非腺毛、石细胞、草酸钙方晶;
- 理化:遇酸起泡(碳酸钙反应),薄层色谱显特征斑点;
- 真伪:正品质硬脆,伪品多无绒毛或瘢痕。
十、贮藏条件
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防蛀,避免与异味物品混放;定期检查防霉变,保质期2-3年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- 化学成分:含鞣质、黄酮类(如槲皮素)、三萜、有机酸、维生素C等;
- 药理作用:抗心律失常、催眠、降血压、止血、抗菌、抗炎、抗氧化;
- 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呃逆、高血压、消化系统疾病,联合西药增强疗效;
- 安全性:毒性低,但过量可能致胃肠刺激,需控制剂量。
十二、总结
柿蒂为降逆止呃要药,以苦涩之性入胃经,主治多种原因引起的呃逆、呕吐及咳嗽。其配伍灵活,可与丁香、黄连等协同增效。使用时需严格掌握禁忌症,如孕妇、脾胃虚寒者慎用,避免与牛奶、铁剂同服。现代研究支持其多成分、多靶点活性,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,结合现代检测手段确保安全有效。贮藏需防潮避光,保持干燥。
十三、附图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治的依据。就医请及时到正规医院,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