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水蛭俗称“蚂蟥”“马蟥”,古称“蛭蝚”“至掌”,其他别名包括:马蜞、马蛭、蜞、马鳖、红蛭、水琪、蚂蝗蜞、黄蜞、水麻贴、沙塔干、肉钻子、吸血虫等。现代标准名称以《中国药典》收录的“水蛭”为准,属水蛭科动物蚂蟥、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全体。
二、入药部位
取干燥全体,夏秋二季捕捉后,立即用沸水烫死(破坏酶活性,防止有效成分分解)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需剔除杂质,确保虫体完整、无霉变,以体形扁平、背部黑褐、腹面黄白、质脆易断者为佳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咸、苦,平,有小毒;归肝经。主破血通经、逐瘀消癥,兼具抗凝血、抗炎作用。其味咸入血,苦能泄降,专攻血分瘀滞,为“血肉有情之品”中破瘀力峻者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破血逐瘀、通经、息风止痛、抗凝血、抗炎、镇痛。
主治病症:
血瘀证:血瘀经闭、癥瘕积聚、产后瘀阻腹痛、跌打损伤;
心脑血管疾病:中风偏瘫、冠心病、脑血栓、肺栓塞;
其他:癫痫、慢性肾炎水肿、肿瘤瘀阻、术后瘀血、疮疡肿痛。
现代应用:用于抗凝治疗(如深静脉血栓)、肿瘤辅助治疗(抑制癌细胞增殖)、慢性炎症调理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方剂:
下瘀血汤(配大黄、桃仁)治产后瘀血腹痛;
抵当汤(配大黄、虻虫、桃仁)治热结血瘀之狂证;
补阳还五汤(配黄芪、当归)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后遗症。
现代配伍:
配川芎、红花增强活血化瘀;
配当归、黄芪补气活血;
配三棱、莪术破气消积;
配茯苓、泽泻利水消肿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6g/日,研末0.3-0.5g/次(装胶囊或蜜丸);入丸散或酒浸(黄酒润烘制增强活血力);
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,用于跌打损伤、疮疡肿痛;
禁忌:孕妇、月经过多、出血倾向者禁用;避免与抗血小板药(如阿司匹林)、碱性药物及酒精同服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孕妇、出血性疾病患者、体虚无瘀者、过敏体质者;
注意事项:长期使用可能致血小板减少;过量可致恶心、呕吐、肌肉震颤;需严格遵医嘱,避免自行增减剂量;
特殊人群:哺乳期妇女、儿童、老年人需谨慎使用,监测肝肾功能。
八、炮制方法
传统炮制:
沸水烫死晒干(保留活性成分);
滑石粉烫至微鼓起(减毒增效);
酒炙(增强活血作用);
盐制或灰埋法(防腐防蛀)。
现代工艺:60℃烘箱酒润烘制,真空包装防潮防蛀,或采用低温冷冻干燥技术保留活性成分。
九、鉴别方法
形态鉴别:
蚂蟥:扁平纺锤形,长4-10cm,宽0.5-2cm,背部黑褐色,有5条纵纹,腹面棕黄色,两端具吸盘;
水蛭:扁长圆柱形,长2-5cm,宽0.2-0.3cm,背面暗绿色,纵纹明显;
柳叶蚂蟥:狭长而扁,长5-12cm,宽0.1-0.5cm。
显微与理化:体环数、吸盘特征、水试(遇水膨胀)、火试(烧灼有腥味);紫外光谱、薄层色谱检测水蛭素等特征成分。
十、贮藏条件
置于通风干燥处,防潮防蛀。传统用缸瓮底部铺石灰,隔层存放;现代多用真空塑料袋密封,或加入防潮剂(如硅胶)。避免阳光直射,温度≤25℃,湿度≤60%。轻度霉变可50℃烘烤0.5-1小时,或-4℃冷冻10小时处理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水蛭素(抗凝血核心成分)、蛋白质、氨基酸、脂肪酸、生物碱、微量元素(如锌、铜);
药理作用:抗凝血、抗血栓、抗炎、镇痛、促进骨折愈合、调节免疫、抑制肿瘤细胞增殖;
临床应用:心脑血管疾病(如冠心病、脑梗死)、妇科瘀血证、肿瘤辅助治疗、慢性肾炎水肿,以及作为抗凝药物辅助治疗;
研究进展:水蛭素类似物开发、纳米载体递送系统、联合用药增效研究。
十二、总结
水蛭为破血逐瘀要药,临床应用广泛,尤其在血瘀证、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辅助治疗中效果显著。其性峻烈,需严格把握剂量与禁忌,结合炮制工艺和科学贮藏确保药效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、多靶点的药理机制,为拓展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。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风险,并注意监测不良反应,如血小板减少、胃肠道反应等。
十三、附图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