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丝瓜络又称天萝筋、丝瓜网、丝瓜壳、瓜络、絮瓜瓤、天罗线、丝瓜筋、丝瓜瓤、千层楼、丝瓜布等,属葫芦科植物丝瓜的干燥成熟果实维管束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,需去除果肉和种子,保留纵横交织的丝状纤维网络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甘平,归肺、胃、肝经。性平偏凉,兼具祛风通络与清热利湿之效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祛风通络、活血化瘀、下乳消肿、利尿通淋。
主治病症:
风湿痹痛:关节疼痛、拘挛、胸胁胀痛;
妇科疾病:乳汁不通、乳腺炎、产后瘀阻;
外科疾患: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、痈肿疮毒;
内科杂症:水肿、尿路感染、高血脂、慢性炎症;
其他:关节炎、风湿病、痛风、皮肤角质化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配伍:
配桑枝:活血祛风,通利关节,治风湿入络之关节疼痛;
配橘络:通络化痰,通行血脉,治气血不畅之麻木抽筋;
配蒲公英:通络活血、消肿散结,治气滞血瘀之结节肿块;
配牛膝、瓜蒌:增强活血化瘀、化痰散结之效。
现代应用:常与黄芪、当归配伍补气活血,或与茯苓、泽泻利水消肿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0-15g,泡茶3-5g,熬粥适量;或研末入丸散。
外用:研末调敷、煎水熏洗,或制成膏药外敷。
禁忌:孕妇、过敏体质、脾胃虚寒、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;避免与抗凝药同服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孕妇(可能刺激子宫收缩)、过敏体质者(易引发皮疹)、脾胃虚寒者(加重腹泻)、出血倾向者(延长出血时间)。
注意事项:长期大量使用可能致电解质紊乱;外敷需控制频次以防皮肤损伤;需辨证施治,避免自行滥用。
八、炮制方法
传统炮制:煅制、烧灰存性、焙制、酒洗;现代多采用切块、炒制、麸炒或煅炭。
炮制目的:降低寒性、增强活血通络或止血效果(如煅炭后止血而不留瘀)。
九、鉴别方法
性状鉴别:丝状维管束交织成网络,长30-70cm,直径7-10cm,表面黄白色,质轻韧有弹性,横切面可见空洞状子房室。
显微鉴别:木纤维细长弯曲,螺纹导管和网纹导管可见;粉末呈灰白色,纤维束散在。
真伪对比:正品体轻质韧,不能折断;伪品多质地松散或缺乏弹性。
十、贮藏条件
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防蛀。传统用石灰缸隔层存放,现代多采用密封袋或防潮剂包装,温度≤25℃,湿度≤60%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纤维素、蛋白质、多糖、皂苷、黄酮类、微量元素(如钾、钙)。
药理作用:抗炎、抗氧化、抗凝血、降血脂、增强免疫力、促进伤口愈合。
临床应用:关节炎、风湿病、高血脂症、慢性肾炎水肿、术后瘀血、乳腺炎;作为保健食材辅助降脂、通便。
研究进展:丝瓜络纤维用于生物材料(如伤口敷料)、吸附剂(处理重金属污染)、膳食纤维补充剂。
十二、总结
丝瓜络作为药食两用材料,以祛风通络、活血化瘀见长,临床应用广泛。其性平温和,但需注意禁忌人群及配伍禁忌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、多靶点的药理机制,拓展了其在慢性病管理、保健及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。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结合个体体质辨证施治,避免自行用药风险,并注意科学贮藏以确保药效。
十三、附图
药材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