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苏木又称“苏枋木”“苏方木”“赤木”“红柴”,古称“苏方”,因原产东南亚地区,心材呈红褐色而得名。蒙古语中“苏木”指行政区划单位,但中药苏木特指豆科植物苏木(Caesalpinia sappan)的干燥心材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心材:取自苏木科植物苏木的树干心材部分,经去除树皮、干燥后制成。药材呈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,表面暗红棕色至黄棕色,具纵向条纹及细小油孔,断面可见同心环年轮,质坚硬沉重,气微香,味微甘涩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平,味甘、咸,归肝、心、脾经。甘能缓急止痛,咸能软坚散结,平性不寒不热,故适用于多种血瘀证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活血化瘀:治跌打损伤、骨折筋伤、瘀滞肿痛,如配乳香、没药制成八厘散;

  • 通经止痛:用于血瘀经闭、痛经、产后瘀阻腹痛,常与川芎、红花配伍;

  • 消肿解毒:外治痈肿疮毒、烫伤,内服可清血热,如配金银花、连翘;

  • 其他:现代研究显示其具有抗炎、抗肿瘤、免疫调节作用,可辅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方剂:配红花、桃仁增强活血通经(如通经丸);配益母草、当归调经止痛;配桂皮、芍药温阳散寒;

  • 临床验方:与乳香、没药、自然铜配伍治骨折;与银花、连翘、白芷配伍治痈肿;外敷治跌打损伤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服3-10g,或入丸散;

  • 外用:适量研末撒敷或调涂;

  • 禁忌:孕妇、月经量多者禁用;阴虚火旺或血热妄行者慎用;避免与抗凝药(如阿司匹林)同用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孕妇、月经量多者、阴虚火旺者;

  • 配伍禁忌:忌与镇静药、麻醉药及抗凝药物同用;

  • 注意事项:过敏体质者需先测试;长期大量使用可能损伤脾胃,引起腹泻;外用避免接触黏膜或开放伤口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传统炮制:锯成3cm段,劈片或碾粉;酒煮增强活血之效;

  • 现代工艺:干燥心材经切片、蒸制、干燥后制成饮片,部分需提取有效成分(如巴西苏木素)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鉴别:心材红褐色,具同心环纹,断面致密,气微香;

  • 显微鉴别:纤维成束,含草酸钙方晶,导管含红棕色物质;

  • 理化鉴别:热水浸液呈红色,遇酸变黄,加碱复红;紫外光下显黄绿色荧光;含巴西苏木素及挥发油(如罗勒烯)。

十、贮藏

密封干燥保存: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防蛀,避免阳光直射;含挥发性成分,需避光保存以保持药效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巴西苏木素、苏木酚、挥发油(罗勒烯、α-蒎烯)、黄酮类化合物;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炎镇痛:抑制COX-2活性,减轻炎症反应;

    • 抗肿瘤:诱导肿瘤细胞凋亡,抑制血管生成;

    • 免疫调节: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,降低IL-2、TNF-α水平;

    • 心血管保护:抗血小板聚集,改善心肌缺血;

  • 临床应用: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、肿瘤辅助治疗、心脑血管疾病。

十二、总结

苏木作为传统活血化瘀药,以心材入药,性平味甘咸,归肝心脾经,主治血瘀诸证及痈肿疮毒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炎、抗肿瘤、免疫调节及心血管保护作用,临床常与红花、桃仁等配伍增强疗效。使用时需严格辨证,孕妇及出血倾向者禁用,配伍需避免与抗凝药同用。贮藏需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其千年应用历史与现代科研结合,体现了中医药“传承创新”的独特价值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苏木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苏木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