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檀香别名包括旃檀、白檀、老山檀香、赤檀、真檀等,古称“旃檀那”,因原产印度、东南亚等地,心材香气浓郁得名,清代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记载“檀香出天竺国及南海盘陀国”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心材:取自檀香科植物檀香(Santalum album)的干燥心材,呈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,表面黄褐色至深褐色,具纵向裂纹及油孔,质坚硬致密,断面可见同心环纹,气芳香持久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温,味辛,归脾、胃、心、肺经。辛温之性助其行气散寒、温通经络,契合“寒凝气滞”治疗需求,同时归心肺经可安神定志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行气止痛:治寒凝气滞引起的胸膈痞满、脘腹冷痛、胃寒呕吐;

  • 散寒调中:缓解脾胃虚寒导致的食少、呕吐、腹泻;

  • 安神镇静:改善神经衰弱、失眠、焦虑,辅助冥想瑜伽;

  • 抗菌抗炎:对痢疾杆菌、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,外用治皮肤炎症;

  • 心血管保护:扩张冠脉、改善心肌缺血,缓解心绞痛;

  • 其他:现代研究显示其含α-檀香醇、β-檀香醇等成分,具有抗氧化、抗肿瘤潜力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方剂:配乳香、没药治跌打损伤;配砂仁、白豆蔻治胃寒呕吐;配菖蒲、远志安神益智;

  • 临床验方:与薰衣草、佛手柑精油香薰助眠;与肉桂、高良姜温阳散寒;与乳香、没药外敷治风湿痹痛;

  • 现代应用:檀香精油用于芳香疗法,缓解压力;檀香提取物用于护肤品,促进细胞修复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服1.5-3g,宜后下;研末冲服0.5-1g;入丸散或泡酒;

  • 外用:适量研末调敷,或制成香薰、精油;

  • 注意事项:煎剂需打碎入药,避免久煎损失挥发油;精油需稀释后使用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阴虚火旺、实热吐衄、脑出血、妊娠期妇女、经期女性;

  • 副作用:过量致口干、心悸、呼吸困难;长期大剂量可能损伤脾胃;

  • 配伍禁忌:忌与寒凉药物同用;忌铜铁器煎药;避免与抗凝药、降压药联用;

  • 其他:过敏体质者慎用;外敷前需皮肤测试;避免接触眼耳黏膜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传统炮制:水煮去脂、蜂蜜炒制增强润燥;茶水浸泡提升香气;

  • 现代工艺:心材切片、蒸制软化、干燥后制成饮片;精油提取采用水蒸气蒸馏法;

  • 炮制目的:去除非药用部分,增强药效,减少刺激性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真伪辨识:正品心材黄褐色,香气醇厚持久,刮削后香气更浓;假货多以椴木、柏木染色,香气刺鼻且不持久;

  • 理化检测:挥发油含量≥3%,含α-檀香醇、β-檀香醇;

  • 显微鉴别:纤维成束,含草酸钙方晶,导管含红棕色物质;

  • 燃烧测试:真檀香燃烧时烟少,香气清雅;假货烟大,有化学味。

十、贮藏

密封避光干燥:置玻璃瓶或陶瓷罐中,加干燥剂,避光、防潮、防高温(10-30℃);避免与樟脑、香水等异味物品混放;精油需避光密封,冷藏保存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挥发油(α-檀香醇、β-檀香醇)、黄酮类、酚酸类、萜类化合物;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;

    • 抗炎:抑制COX-2活性,减轻炎症反应;

    •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延缓衰老;

    • 心血管保护:扩张冠脉,降低心肌耗氧;

    • 神经保护:穿透血脑屏障,改善认知功能;

  • 临床应用:用于治疗慢性胃炎、冠心病、神经衰弱、皮肤炎症;精油用于芳香疗法,缓解焦虑。

十二、总结

檀香作为传统理气药,以心材入药,性温辛香,归脾、胃、心、肺经,主治寒凝气滞、胸腹冷痛、胃寒呕吐及神经衰弱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菌、抗炎、抗氧化及心血管保护作用,临床常与乳香、没药等配伍增强疗效。使用时需严格辨证,阴虚火旺、实热证及特殊人群禁用,炮制与贮藏需规范以确保药效稳定。其千年应用历史与现代科研结合,体现了中医药“守正创新”的独特价值,同时需注意合理使用,避免副作用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檀香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檀香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