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天南星别名包括滴水参、野芋、白附子、禹白附、疔毒豆、芋叶半夏、虎掌、独角莲等。古称“旃檀那”,因原产中国及东南亚地区,块茎形态独特得名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块茎:取自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(Arisaema erubescens)、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地下块茎。药材呈扁球形,直径1.5-5.5cm,表面淡黄至棕褐色,顶端有茎痕,周围具根痕,质坚硬,断面白色粉性,气微辛,味麻舌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温,味苦、辛,有毒,归肺、肝、脾经。辛温之性助其燥湿化痰、祛风止痉,毒性需经炮制减毒后使用。
四、功效主治
燥湿化痰:治湿痰壅肺之咳嗽痰多、胸闷;配半夏、陈皮增强祛痰效果;
祛风止痉:用于风痰阻络之中风偏瘫、癫痫抽搐、破伤风;配天麻、防风缓解痉挛;
散结消肿:外敷治痈肿、瘰疬、痰核、跌打损伤;鲜品捣敷解蛇虫咬伤;
止痛:缓解风寒湿痹关节疼痛;
现代研究支持:抗炎、抗菌、抗肿瘤(抑制肿瘤细胞增殖)、镇痛、神经保护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方剂:配半夏、陈皮治湿痰咳嗽;配天麻、防风治风痰眩晕;配川乌、乳香治寒湿痹痛;
临床验方:与僵蚕、全蝎配伍治癫痫;与金银花、连翘外敷治痈肿;与当归、川芎调经止痛;
禁忌配伍:忌与燥热药(如附子)同用,避免增强毒性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制南星3-6g/次,煎服或入丸散;生南星外用适量,内服需炮制减毒;
外用: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;
特殊用法:胆南星(胆汁炮制)增强清热化痰,用于热痰证;姜制南星降低刺激性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阴虚燥热者、孕妇、肝病患者禁用;实热证、出血倾向者慎用;
副作用:过量致口舌麻木、恶心呕吐、呼吸抑制;长期大剂量可能损伤肝肾;
注意事项:需经炮制后使用,避免生品毒性;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,戒烟酒;避免与抗凝药、降压药联用。
八、炮制
传统炮制:净制(去杂质)、切制(切片/块)、炒制(文火减毒)、胆制(加胆汁)、姜制(姜汁拌炒);
现代工艺:采用水煮、蒸制、微波处理等技术降低毒性,确保有效成分保留;
炮制目的:去除非药用部分,降低毒性,增强疗效,便于贮藏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正品块茎扁球形,表面淡黄至棕褐,顶端茎痕凹陷,周围根痕明显,断面白色粉性;假品(如虎掌)呈不规则块状,侧芽多;
理化鉴别:含皂甙、安息香酸、D-甘露醇;紫外光下显荧光;
显微鉴别:淀粉粒呈圆球形或椭圆形,草酸钙针晶束可见;
燃烧测试:真品燃烧时烟少,香气清雅;假品烟大,有化学味。
十、贮藏
密封干燥保存:置阴凉干燥处(10-30℃),避免高温、潮湿及阳光直射;块茎需防虫蛀,种子需随采随播或湿沙贮藏(保持发芽力)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皂甙、安息香酸、氨基酸、D-甘露醇、黄酮类、生物碱;
药理作用:
抗炎镇痛:抑制COX-2活性,减轻炎症反应;
抗肿瘤:诱导肿瘤细胞凋亡,抑制血管生成;
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;
神经保护: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,抗癫痫;
临床应用:用于慢性支气管炎、癫痫、肿瘤辅助治疗、风湿性关节炎、毒蛇咬伤。
十二、总结
天南星作为传统化痰止痉要药,以干燥块茎入药,性温辛毒,归肺肝脾经,主治湿痰阻肺、风痰阻络、痈肿跌打等症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炎、抗菌、抗肿瘤及神经保护作用,临床常与半夏、天麻等配伍增强疗效。使用时需严格炮制减毒,阴虚燥热、孕妇及肝病患者禁用,配伍需避燥热药,贮藏需防潮防蛀。其千年应用历史与现代科研结合,体现了中医药“守正创新”的独特价值,同时需注意安全用药,避免毒性反应。
十三、附图
原态

药材

饮片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