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又称天竹黄、竹黄、Tabasheer,因源自竹类植物分泌物凝结而成得名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取自禾本科青皮竹、华思劳竹等竹节间分泌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的块状物,冬季采收或人工火烧竹林促凝后剖取晾干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寒,味甘,归心、肝经。甘寒之性擅清解热邪,归心经可定惊安神,归肝经能平肝息风,适用于痰热惊痫、中风痰迷等证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清热化痰、凉心定惊、解毒消肿、促进消化、改善睡眠。

  • 主治病症:痰热壅肺咳喘、高热惊厥、小儿夜啼、中风痰迷、疮疡肿痛、食积腹胀、失眠多梦等。现代研究显示其硅酸盐成分可调节中枢神经,具有镇静、抗炎、抗凝血作用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配桑白皮、杏仁、贝母清肺化痰;

  • 配钩藤、僵蚕治惊风抽搐;

  • 配半夏曲、胆南星增强化痰止咳;

  • 配石菖蒲开窍宁神;

  • 配朱砂、琥珀镇惊安神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9克,或入丸散;研末冲服1-3克;

  • 外用:适量研末敷患处;

  • 儿童/老人:剂量需折减,需遵医嘱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用人群:脾胃虚寒、阴虚内热者,孕妇及婴幼儿;

  • 慎用情况:长期服用可能损伤阳气,与西药镇静剂联用需监测;

  • 禁忌联用: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同用,忌辛辣油腻饮食。

八、炮制

冬季采收后剖取竹黄晾干;人工火烧竹林促使竹沥凝结后取用;或采用竹节打洞法促进分泌凝结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特征:粉红色块状,质疏松易断,表面有细密纹理及灰斑;

  • 显微特征:含子囊壳及纺锤形孢子,遇碱变翠绿,遇三氯化铁显紫红;

  • 伪品警惕:非竹类来源伪品无清香味,质地脆硬。

十、贮藏

密闭容器保存,防潮防蛀,避免阳光直射,定期检查状态。湿度过低或通风过强可能导致重量减轻,需维持稳定环境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含硅酸盐类、竹菌甲素等成分,具有镇静、抗炎、抗凝血、扩张血管、降低血压等药理作用。临床需注意剂量控制,过量可能刺激胃肠道,长期大剂量使用存在潜在风险。

十二、总结

天竺黄为清热化痰要药,适用于痰热证,但需严格辨证施治。脾胃虚寒者忌用,孕妇及儿童需遵医嘱。用药期间需监测反应,避免与西药联用产生相互作用。合理配伍可增强疗效,但需专业医师指导。贮藏需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机制,但需注意剂量与疗程控制,避免寒凉伤正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天竺黄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