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又称白通草、通花、方通、大通草、通脱木、通草花等,因形态特征及药用部位得名,部分地区称“通天草”。
二、入药部位
五加科植物通脱木(Tetrapanax papyriferus)的干燥茎髓。秋季采收2-3年生茎,截段后顶出髓部,晒干后呈圆柱形、白色中空结构,表面具浅纵沟纹,质轻软有弹性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微寒,味甘、淡;归肺、膀胱经(部分文献提及胃经)。甘淡渗利,寒可清热,专入肺经通调水道,兼通膀胱经利水道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清热利尿、通气下乳、抗炎消肿、抗菌护肝。
主治病症:热淋涩痛、水肿尿少、乳汁不下、产后乳少、湿热黄疸、小便不利、闭经、鼻塞、疮疡肿痛等。现代研究证实具抗过敏、调节血脂、扩张血管、护肝及促进消化液分泌作用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薏苡仁、赤小豆:增强健脾利湿,治脾虚水肿;
配茯苓、大腹皮:协同利水消肿,用于急性肾炎;
配猪蹄、黄芪:通乳增乳,治产后缺乳;
配桑白皮、车前子:清热利尿,治湿热淋证;
配当归、川芎:活血通乳,改善气血瘀滞乳少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5g(大剂量可用至15-30g),或入丸散;研末冲服1-3g;
外用: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;
特殊人群:孕妇、气虚/阳虚者禁用,脾胃虚寒者慎用;忌与辛辣、油腻食物同食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用人群:妊娠期妇女(可能致早产/流产)、气阴两虚/阴阳两虚者、无湿热或寒邪内蕴者;
慎用情况: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,避免过量致电解质紊乱;
相克食物:辣椒、大蒜、洋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减弱药效。
八、炮制
传统方法:秋季采茎,截段后用细竹筒顶出髓部,理直晒干;或切厚片、段,去杂质后干燥;
现代工艺:微波干燥、真空包装防潮,部分地区采用打粉后冲泡使用。
九、鉴别
性状特征:表面白色或淡黄,有浅纵沟纹;断面银白色,空心或有半透明薄膜,质轻软有弹性,无臭无味;
显微鉴别:茎髓细胞呈多角形,含大量薄壁细胞及少量纤维;
伪品警惕:非茎髓部位(如全草、茎枝)或混入其他植物茎髓(如灯心草),需通过形态、质地、气味综合判断。
十、贮藏
置阴凉干燥处,密封防潮防蛀,避免与异味物品混存。建议2-3年内使用完毕,定期检查外观(霉变、虫蛀)及气味,过期或变质需丢弃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多糖、纤维素、皂苷、黄酮类(如槲皮素)、氨基酸及微量元素;
药理作用:利尿、抗炎、抗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真菌)、抗过敏、护肝、调节血脂、扩张血管、促进乳汁分泌;
毒性研究:常规剂量安全,过量可能致胃肠道刺激或电解质紊乱,长期使用需监测肾功能。
十二、总结
通草为清热利水、通乳要药,适用于湿热证及产后乳少,但需严格辨证施治。孕妇、气虚/阳虚者禁用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炮制可提升药效稳定性,贮藏需防潮防蛀。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控制剂量与疗程,避免寒凉伤正或毒性累积。临床应用应结合个体体质,遵医嘱配伍使用,确保安全有效。
十三、附图
原态

药材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