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又称蚶壳、瓦垄子、瓦垄蛤皮、毛蛤壳、血蚶壳,因形态似瓦楞状凸起得名,部分地区称“煅瓦楞子”(经炮制后)。
二、入药部位
取自蚶科动物毛蚶(Arca subcrenata)、泥蚶(Arca granosa)或魁蚶(Arca inflata)的干燥贝壳。秋季采收,去肉取壳,洗净晒干,以体完整、色棕红、内面洁白者为佳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咸、平(部分文献记为微寒),味甘;归肺、胃、肝经。咸能软坚散结,平可调和气血,主入肺胃经化痰,兼入肝经消癥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消痰化瘀、软坚散结、制酸止痛、收敛止血。
主治病症:痰核瘰疬(如甲状腺结节、淋巴结结核)、癥瘕痞块(如肝脾肿大、子宫肌瘤)、胃痛泛酸(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)、吐血便血、外伤出血、疮疡肿毒。现代研究证实含碳酸钙可中和胃酸,调节免疫,抑制幽门螺杆菌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海藻、昆布:增强软坚散结,治痰核瘿瘤(如消瘰丸);
配海螵蛸、浙贝母:协同制酸止痛,治胃溃疡(如瓦甘散);
配夏枯草、牡蛎:清热散结,治甲状腺肿;
配三七、白及:止血敛疮,治外伤出血;
配黄芪、党参:补气健脾,防寒凉伤正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9-15g(先煎30分钟以析出钙质),或研末冲服3-5g;煅瓦楞子(煅后碳酸钙含量↑)偏于制酸止血;
外用:煅后研末敷患处,治疮疡久溃;
特殊人群:孕妇忌用(可能刺激子宫),脾胃虚寒者配伍温中药(如干姜)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用人群:孕妇、无瘀滞者、过敏体质者;
慎用情况:脾胃虚寒(易致腹泻)、肾功能不全(防钙沉积);
相克禁忌:避免与寒凉药(如大黄)同用,忌生冷油腻饮食;
毒副作用:过量可致便秘、恶心,长期服需监测血钙及肾功能。
八、炮制
传统方法:生用直接入药;煅制(明煅至酥脆)增强制酸止血;醋淬/盐淬(南朝《雷公炮炙论》记载)调节药性;
现代工艺:微波干燥、超微粉碎提升有效成分溶出率,部分地区采用打粉后冲泡。
九、鉴别
性状特征:毛蚶壳呈三角形,表面棕褐有茸毛;泥蚶壳较小,魁蚶壳较大;内面白色光滑,放射肋30-34条;
显微鉴别:粉末类白色,可见颗粒状碎块及放射状纹理;煅后呈灰白色至深灰色;
伪品警惕:非蚶科贝壳(如牡蛎壳)无放射肋特征,需通过形态、质地、气味综合判断。
十、贮藏
置干燥阴凉处,密封防潮防蛀,避免与异味药材混存。建议2年内使用,定期检查外观(霉变、虫蛀)及气味,过期需丢弃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碳酸钙(90%以上)、磷酸钙、镁、铁、微量元素及少量氨基酸;
药理作用:抗胃溃疡(中和胃酸)、调节免疫、抗幽门螺杆菌、促进钙吸收(预防骨质疏松)、抗炎镇痛;
毒性研究:常规剂量安全,过量可能致高钙血症,肾结石患者慎用。
十二、总结
瓦楞子为消痰软坚要药,尤擅治痰核瘿瘤、胃痛泛酸及癥瘕积聚。临床需严格辨证,孕妇、脾胃虚寒者禁用,配伍需兼顾温中健脾。炮制可提升疗效稳定性,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控制剂量与疗程,避免寒凉伤正或钙质沉积。贮藏宜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,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就医。
十三、附图
药材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