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又称文蛤、百虫仓、五棓子、盐肤子虫瘿,因寄生在盐肤木等植物叶部形成虫瘿而得名,部分地区称“川棓子”或“滇棓子”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漆树科植物盐肤木、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,由五倍子蚜寄生形成。秋季采收,晒干后去除杂质,以个大、完整、灰褐色、质硬脆者为佳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寒,味酸、涩;归肺、大肠、肾经。酸涩收敛,寒可清热,主入肺经敛肺降火,入大肠经涩肠止泻,入肾经固精缩尿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敛肺降火、涩肠止泻、固精缩尿、止血敛疮、养心安神。

  • 主治病症:肺虚久咳、肺热痰嗽、久泻久痢、脱肛、遗精滑精、尿频遗尿、便血痔血、疮疡溃烂、湿疹瘙痒、口腔溃疡、烫伤。现代研究证实其鞣酸成分可收敛止血、抗菌抗炎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配乌梅:增强收敛生津,治久咳虚喘或津伤口渴;

  • 配五味子:协同固摄肾气,改善遗精滑泄或尿频;

  • 配诃子:增强涩肠止泻,治久泻久痢;

  • 配黄芪、白术:补气固脱,治气虚下陷之脱肛、崩漏;

  • 配枯矾、冰片:外用收湿敛疮,治疮疡溃烂、湿疹瘙痒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研末冲服3-6g/日,或入丸散;煎汤需后下(避免鞣酸破坏);

  • 外用:研粉撒敷、煎汤熏洗或调膏涂擦,治口腔溃疡可含漱;

  • 炮制品:醋制增强收敛,盐制引药入肾,蜜炙缓和寒性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用人群:孕妇(可能致胎动不安)、实热积滞者(闭门留寇)、过敏体质;

  • 慎用情况:脾胃虚寒(加重腹泻)、肾功能不全(防鞣酸沉积);

  • 相克禁忌:避免与黄连、黄芩等寒凉药同用,忌与生物碱类药物(如阿托品)配伍;

  • 毒副作用:过量致便秘、恶心,长期服需监测肝肾功能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传统方法:生用直接入药;炒黄增强固涩;醋炙(米醋20%拌炒)增强收敛;盐炙(盐水浸闷)引药入肾;蜜炙(蜂蜜拌炒)缓和寒性;

  • 现代工艺:超微粉碎提升溶出率,微波干燥防霉变,真空包装延长保质期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特征:虫瘿呈长圆形或纺锤形,表面灰褐/灰棕,密被柔毛;断面角质样,壁厚0.2-0.3cm,内壁平滑,含黑褐色死蚜虫及粉状排泄物;

  • 显微鉴别:粉末可见黄棕色角质碎片、骨碎片及鞣酸结晶;

  • 理化鉴别:水试加三氯化铁呈蓝黑色沉淀,加酒石酸锑钾呈白色沉淀;火烧有爆鸣声及烟雾;

  • 伪品警惕:与地稔果、石榴皮区分,通过形态、气味及化学试验验证。

十、贮藏

置干燥通风处(湿度<70%),用麻袋或内衬席子的树条筐盛装,防潮防蛀。定期检查霉变虫蛀,轻度霉变可日晒或烘烤,严重虫蛀需丢弃。避免与异味药材混存,保质期2-3年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鞣酸(50%-70%)、没食子酸、树脂、脂肪、淀粉、蜡质及微量元素(钙、铁、锌);

  • 药理作用:收敛止血(促进血小板聚集)、抗菌抗炎(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)、抗氧化(清除自由基)、抗肿瘤(诱导癌细胞凋亡)、调节免疫(增强巨噬细胞活性);

  • 毒性研究:常规剂量安全,过量致胃肠道反应,肾结石患者慎用。

十二、总结

五倍子为收敛固涩要药,尤擅治肺虚久咳、久泻久痢、遗精滑精及疮疡肿毒。临床需严格辨证,孕妇、实热积滞者禁用,配伍需兼顾温中健脾。炮制可提升疗效稳定性,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控制剂量与疗程,避免寒凉伤正或鞣酸沉积。贮藏宜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,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就医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五倍子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五倍子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