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又称刺五加、五加根、刺拐棒、刺拐枣、木瓜、五刺柳,部分地区与香加皮需区分(香加皮具特异香气,五加皮气微香)。
二、入药部位
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、无梗五加或刺五加的干燥根皮/茎皮,秋季采挖后去杂质,洗净润透切段,以皮厚、质脆、内面黄白者为佳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温,味辛、苦、微甘;归肝、肾经。辛散温通,苦燥降泄,甘缓补益,主入肝肾经祛风湿、强筋骨,兼入膀胱经利水湿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祛风湿、补肝肾、强筋骨、利水消肿、抗疲劳、抗氧化。
主治病症:风湿痹痛、腰膝酸软、筋骨无力、水肿尿少、小儿行迟、脚气水肿、产后痹痛;现代研究证实调节免疫、抗肿瘤、降血糖、改善心肌缺血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杜仲/牛膝:协同补肝肾、强筋骨,治腰膝冷痛、下肢痿软;
配川芎/当归:活血化瘀,疗跌打损伤、血瘀疼痛;
配茯苓/黄芪:健脾利水,治水肿、尿少、体虚乏力;
配枸杞/菟丝子:滋补肝肾,改善肝肾不足之头晕目眩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5-10g,或浸酒(50g五加皮配1L白酒,浸泡30天),研末冲服1-3g;
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水洗,治疮疡肿毒、湿疹;
炮制品:酒炙(黄酒12kg/100kg)增强通络,炒黄缓和药性,蜜炙润燥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用人群:孕妇(可能致子宫收缩)、阴虚火旺者(加重口干、潮热)、过敏体质;
慎用情况:高血压/心脏病患者(部分成分影响血压)、肝肾功能不全者;
相克禁忌:避免与降压药、抗凝药、生物碱类药物同用;忌生冷油腻饮食;
毒副作用:过量致恶心、腹胀,长期服需监测肝肾功能。
八、炮制
传统方法:生用直接入药;酒炙(黄酒闷润后炒至微黄)增强通络;炒黄缓和药性;
现代工艺:超微粉碎提升溶出率,微波干燥防霉变,真空包装延长保质期。
九、鉴别
性状特征:卷筒状或不规则段块,外表面灰褐/灰棕,有横向皮孔及纵纹;内表面黄白/灰黄,断面灰白/灰黄,质脆易折;气微香,味微辣而苦;
显微鉴别:粉末可见草酸钙簇晶、树脂道碎片、木栓细胞;
理化鉴别:紫外灯下无荧光,与香加皮(显紫色荧光)区分;水试加三氯化铁呈蓝绿色;
伪品警惕:香加皮(强心苷成分,有毒)、地骨皮(无皮孔结构)需通过气味、显微特征鉴别。
十、贮藏
置干燥阴凉处(湿度<70%),密封于玻璃/塑料容器,内衬花椒/山苍子驱虫。定期检查霉变、虫蛀,轻度霉变可日晒或烘烤,严重虫蛀需丢弃。保质期1-3年,过期需丢弃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挥发油(4-甲基水杨醛)、鞣质、黄酮、多糖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(钙、镁、锌);
药理作用:抗炎(抑制COX-2)、镇痛(热板法验证)、抗肿瘤(诱导癌细胞凋亡)、调节免疫(增强巨噬细胞活性)、抗疲劳(增加糖原储备)、降血糖(促进胰岛素分泌);
毒性研究:常规剂量安全,过量致胃肠道反应,肾结石患者慎用。
十二、总结
五加皮为祛风湿、补肝肾要药,尤擅治风湿痹痛、筋骨无力及水肿。临床需严格辨证,孕妇、阴虚火旺者禁用,配伍需兼顾温中健脾。炮制可提升疗效稳定性,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控制剂量与疗程,避免寒凉伤正或成分沉积。贮藏宜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,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就医。
十三、附图
原态

药材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