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蝍蛆、吴公、天龙、百脚、百足虫、千足虫、长溜,因体背多足、行动迅捷得名,部分地区称“金头蜈蚣”(头板金黄)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少棘巨蜈蚣(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)的干燥全体,春秋季捕捉后去内脏,以竹片撑直干燥,现代多保留头足(药典未强制去头足),以体完整、色黑褐、无霉变者为佳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温,味辛,有毒;归肝经。辛温走窜,主入肝经搜风通络,兼入肺经散邪,毒烈之性需炮制减毒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息风镇痉、攻毒散结、通络止痛、抑菌抗炎。

  • 主治病症: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(如小儿急惊风、破伤风)、风湿痹痛(类风湿关节炎)、疮疡肿毒、瘰疬痰核、顽固性头痛、毒蛇咬伤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含蜈蚣毒素(溶血蛋白、组胺样物质)可扩张血管、抑制血栓形成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配全蝎:相须为用,增强息风止痉、通络止痛,治脑卒中后头痛、半身不遂;

  • 配僵蚕:祛风化痰,治风痰阻络之头风、面瘫;

  • 配赤芍:凉血化瘀,缓蜈蚣毒烈之性,治瘀热互结之顽固性头痛;

  • 配金银花:清热解毒,治疮疡肿毒;

  • 配当归、川芎:活血通络,治血虚风动之肢体麻木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2-5g,研末冲服0.5-1g(需装胶囊减味),或入丸散;

  • 外用:适量研末调敷或泡酒涂擦,治蛇虫咬伤、疮疡;

  • 炮制品:酒炙(黄酒20%润炒)增强通络,酥炙减毒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用人群:孕妇(可能致子宫收缩)、血虚生风者、过敏体质;

  • 慎用情况:儿童、年老体弱者需医嘱,忌与蜘蛛、鸡矢、桑皮等配伍;

  • 毒副作用:过量可致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呼吸困难,长期服需监测肝肾功能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传统方法:生用(去头足)、炒黄、酒炙、酥炙;《中国药典》要求干燥后去竹片,现代多直接干燥或热水烫死烘焙;

  • 现代工艺:超微粉碎提升溶出率,微波干燥防霉变,部分地区保留头足以增强药效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特征:体长8-15cm,头板金黄,背部黑褐,有22节环纹,每节1对黄足,尾足细长;腹面黄褐,可见明显骨化环节;

  • 显微鉴别:粉末可见黄棕色角质碎片、骨碎片及甲壳素结晶;

  • 伪品警惕:与地蜈蚣(足多、无毒)、蚰蜒(足短、体小)区分,需通过足数、头板颜色及气味鉴别。

十、贮藏

置干燥阴凉处(温度≤25℃,湿度≤70%),密封于玻璃/塑料容器,内衬花椒/山苍子驱虫,定期检查霉变、虫蛀。轻度霉变可50℃烘烤,严重虫蛀需丢弃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蜈蚣毒素(溶血蛋白、组胺样物质)、氨基酸、脂肪酸、微量元素(钙、镁、锌);

  • 药理作用:抗炎(抑制COX-2)、镇痛(热板法验证)、抗肿瘤(抑制癌细胞增殖)、扩张血管、抗血栓形成;

  • 毒性研究:常规剂量安全,过量致中毒性休克,肾结石患者慎用。

十二、总结

蜈蚣为息风止痉要药,尤擅治肝风内动、风湿痹痛及疮疡肿毒。临床需严格辨证,孕妇、血虚生风者禁用,配伍需兼顾减毒增效。炮制可降低毒性,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控制剂量与疗程,避免中毒或钙质沉积。贮藏宜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,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就医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蜈蚣-药材.jpg

中药-蜈蚣-药材2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