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加皮十二项全解析

一、别名

北五加皮、杠柳皮、臭五加、山五加皮、西五加皮、香五加皮,因原产北方及特异香气得名,部分地区与“五加皮”混称需注意区分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萝藦科植物杠柳(Periploca sepium)的干燥根皮,秋季采挖后去杂质,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,以片大、皮厚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温,味苦、辛,有毒;归肝、肾、心经。辛散温通,苦燥降泄,主入肝肾经祛风湿强筋骨,兼入心经利水消肿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祛风湿、强筋骨、利水消肿、活血通络、止痛镇静、增强免疫。
  • 主治病症:风湿痹痛、筋骨痿软、腰膝冷痛、水肿尿少、心悸气短、风寒湿痹、跌打损伤;现代研究证实抗炎、抗菌、抗氧化、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配陈皮、大腹皮、茯苓皮(五皮饮):协同利水消肿,治水肿、小便不利;
  • 配穿山龙、白鲜皮:增强祛风湿,疗关节拘挛疼痛;
  • 配续断、杜仲:补肝肾强筋骨,治筋骨痿软行迟;
  • 配木瓜、牛膝:活血通络,治脚痿行迟;
  • 配当归、川芎:养血活血,解毒祛痹,用于血虚风痹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4.5-9g,浸酒(10-20g/500ml白酒,浸泡15天)或入丸散;
  • 外用:适量煎水外洗或研末调敷;
  • 炮制品:酒炙(黄酒60g/500g)减毒增效,增强温通作用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用人群:孕妇(活血致胎动)、血热/肝阳上亢者(加重热象)、过敏体质、心律失常患者;
  • 慎用情况:高血压/心脏病患者(强心苷成分影响血压)、肾功能不全者;
  • 相克禁忌:忌与寒凉药(如大黄)同用,忌生冷油腻饮食;
  • 毒副作用:过量致恶心、呕吐、心律失常,长期服需监测肝肾功能及心电图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传统方法:净制(去杂、洗净)、切制(润透切厚片晒干)、酒炙(黄酒拌匀焖润至尽);
  • 现代工艺:超微粉碎提升溶出率,真空包装防霉变,微波干燥防虫蛀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特征:卷筒状/槽状,外表面灰棕/黄棕,栓皮松软易剥落,内表面淡黄/黄棕,质脆易折断,断面黄白,具特异香气,味苦;
  • 显微鉴别:含甾类糖苷、杠柳毒苷、北五加皮苷等成分,显微下可见草酸钙簇晶、树脂道碎片;
  • 伪品警惕:与五加皮(无特异香气)、茎皮(无根皮特征)区分,通过气味、显微结构及化学试验(如杠柳毒苷检测)鉴别。

十、贮藏

置阴凉干燥处(湿度<70%),密封防潮防蛀,避免阳光直射。保质期2-3年,定期检查霉变虫蛀,轻度霉变可日晒或烘烤,严重虫蛀需丢弃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杠柳毒苷、北五加皮苷、孕烯醇类化合物、黄酮、多糖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(钙、镁、锌);
  • 药理作用:抗炎(抑制COX-2)、抗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)、抗氧化(清除自由基)、抗肿瘤(诱导癌细胞凋亡)、免疫调节(增强巨噬细胞活性)、强心(抑制Na⁺-K⁺-ATP酶);
  • 毒性研究:LD₅₀(小鼠)约43.64g/kg(醇提组分),慢性毒性以肝、肾损伤为主,需控制剂量与疗程;
  • 安全性:常规剂量安全,但需注意重金属(铅、砷)限量,长期高剂量可能致钙沉积或心律失常。

十二、总结

香加皮为祛风湿、强筋骨、利水消肿要药,尤擅治风湿痹痛、筋骨痿软及水肿。临床需严格辨证,孕妇、血热/肝阳上亢者禁用,配伍需兼顾药性协同与减毒。炮制可降低毒性,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控制剂量与疗程,避免寒凉伤正或成分蓄积。贮藏宜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、心电图及不良反应,出现过敏或中毒症状立即停药就医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采挖或超剂量服用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香加皮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