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溪黄草又称溪沟草、黄汁草、山羊面、熊胆草、血风草、土黄连、香茶菜、山熊胆等,因生长于溪边、沟旁而得名,部分地区与“香茶菜”混称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菜(Isodon striatus)或溪黄草(Rabdosia serra)的干燥全草,包括茎、叶、花、果实,以秋季采收、晒干者为佳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寒,味苦;归肝、胆、大肠经。苦寒能清热燥湿,寒可凉血解毒,主入肝胆经以清利湿热,兼入大肠经以泻火通便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清热利湿、凉血散瘀、解毒消肿、清肝明目。

  • 主治病症:湿热黄疸(如急性黄疸型肝炎)、胆囊炎、痢疾、肠炎、跌打损伤瘀血肿痛、风火赤眼(急性结膜炎)、肝区不适、水肿尿少;现代研究证实其抗癌(抑制宫颈癌细胞)、抗炎、保肝、抗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)及抗氧化作用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配茵陈、栀子:协同利湿退黄,治湿热黄疸;

  • 配金银花、连翘:增强清热解毒,疗疮疡肿毒;

  • 配龙胆草、山栀子:清肝胆湿热,治急性胆囊炎;

  • 配红枣、枸杞子:补益肝脾,缓解肝区不适;

  • 配菊花、玫瑰花:疏肝明目,改善眼干、眼涩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15-30g,鲜品30-60g;或研末冲服3-5g;外用适量捣敷或调膏涂擦;

  • 炮制品:生用或鲜用为主,炮制后切段晒干,便于煎出有效成分;

  • 特殊用法: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可配伍马蹄金、鸡骨草各30g水煎;治跌打肿痛可配猪殃殃煎水兑酒服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用人群:过敏体质、脾胃虚寒(便溏、腹泻)、孕妇、儿童;

  • 慎用情况: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需监测血压,与抗凝药(如阿司匹林)同服需谨慎;

  • 相克禁忌:忌与寒凉药(如大黄)同用,忌生冷饮食;

  • 毒副作用:过量可致恶心、腹痛,长期服需防寒凉伤正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传统方法:采收后去泥沙、杂草,抢水洗净,润软切段,晒干筛屑;

  • 现代工艺:超微粉碎提升溶出率,真空包装防霉变,微波干燥防虫蛀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特征:茎方柱形,密被倒向微柔毛;叶对生,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两面沿脉被毛,揉之有黄色液汁;花冠紫色或白色带紫斑,聚伞花序顶生;

  • 显微鉴别:非腺毛圆锥形,1-3细胞组成,腺鳞呈碟形;叶下表皮可见红褐色腺点;

  • 伪品警惕:与香茶菜属其他植物区分,通过花冠颜色、腺点特征及显微结构鉴别。

十、贮藏

置阴凉干燥处(湿度<70%),密封防潮防蛀,避免阳光直射。保质期18-36个月,过期需检测微生物及有效成分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溪黄草素A、尾叶香茶菜素A、黄酮类、萜类、挥发油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(钙、镁、锌);

  • 药理作用:抗癌(抑制HeLa细胞)、抗炎(抑制COX-2)、保肝(降低转氨酶)、抗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)、抗氧化(清除自由基);

  • 安全性:常规剂量安全,但需注意重金属(铅、砷)限量,长期高剂量可能致钙沉积。

十二、总结

溪黄草为清热利湿、凉血散瘀要药,尤擅治湿热黄疸、胆囊炎、跌打损伤及肝区不适。临床需严格辨证,过敏体质、脾胃虚寒者禁用,配伍需兼顾药性协同与减毒。炮制可提升疗效稳定性,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控制剂量与疗程,避免寒凉伤正或成分蓄积。贮藏宜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,出现过敏或中毒症状立即停药就医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采挖或超剂量服用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溪黄草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