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草豆蔻的别名包括:草蔻、草蔻仁、草果(需注意与肉豆蔻区分),部分文献简称其为“豆蔻”,但需结合上下文确认具体种类。
二、入药部位
入药部位为姜科植物草豆蔻(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)的干燥近成熟种子。夏、秋二季采收,经晒至九成干或用沸水略烫后晒至半干,除去果皮,取出种子团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- 性味:辛、温。 
- 归经:归脾、胃经(部分文献提及可能涉及肺经,但主流观点以脾、胃为主)。 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- 燥湿行气:治疗湿阻中焦、脘腹胀满(尤擅寒湿证)。 
- 温中止呕:缓解寒湿呕吐、呃逆。 
- 消食化积:改善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泄泻及食积不化、胃脘胀痛。 
主治
- 湿阻中焦:脘腹胀满、不思饮食。 
- 寒湿呕吐:呕吐呃逆、胸闷脘痛。 
- 脾胃虚寒:腹痛泄泻、食欲不振。 
- 食积不化:胃脘胀痛、消化不良。 
五、相关配伍
- 湿阻中焦: - 配厚朴、陈皮(如《圣济总录》草豆蔻散)治脘腹胀满。 
- 配木香、枳实治胸胁胀痛、消化不良。 
 
- 寒湿呕吐: - 配吴茱萸、生姜(如《证治准绳》草豆蔻散)治呕吐呃逆。 
- 配高良姜、半夏治胃寒呕吐。 
 
- 脾虚寒湿泻痢: - 配党参、白术、干姜(如《赤水玄珠》草果散)治久泻。 
- 配砂仁、木香、诃子治虚寒久泻。 
 
- 其他: - 配青皮、高良姜治脾虚胃弱、不思饮食。
- 配茯苓、枇杷叶治妇人血风冷气攻脾胃、呕逆不纳饮食。
 
六、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3-6克,宜后下;或入丸、散。 
- 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研末敷。 
七、使用禁忌
- 禁忌人群: - 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(性温燥,可能引发胎动不安或影响发育)。 
- 阴虚血燥、津液不足者慎用(耗伤阴液,加重燥热)。 
- 体内火热过重者禁用(燥湿作用可能加剧上火)。 
 
- 配伍禁忌:避免与寒凉药物同用,以免降低药效。 
八、炮制方法
- 生用:除去杂质及果壳,筛去灰屑,捣碎。 
- 炒制:文火炒至微黄色,增强温中行气作用。 
- 姜制:与生姜共炒(每100kg草豆蔻用生姜10kg),增强止呕功效。 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
- 外观:类球形种子团,表面灰褐色,中间有黄白色隔膜分成3瓣,每瓣含多数种子,粘连紧密;种子卵圆状多面体,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,气香,味辛微苦。
显微鉴别
- 种皮表皮细胞:长条形,淡黄色,壁较厚。 
- 种皮下皮细胞:长方形,含红棕色或黄棕色色素。 
- 油细胞:较大,呈方形或长方形,常与表皮细胞重叠。 
- 内种皮栅状细胞:侧面观椭圆形,内壁及侧壁厚,胞腔偏外侧,含硅质块。 
理化鉴别
- 浸出液:10%草豆蔻浸出液可使胃蛋白酶活力显著升高。 
- 成分:含挥发油(如桉叶素、芳樟醇)、黄酮类(山姜素、槲皮素)及草酸钙方晶等。 
十、贮藏
- 条件: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 
- 注意事项:定期晾晒,霉变或结块者不可使用。 
十一、附图
药材

 我的书签
 我的书签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书签
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
 移除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