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- 胡蒜、葫、独头蒜、独蒜、蒜头(崔豹《古今注》)、《别录》)。
二、入药部位
- 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:呈类球形,直径3-6cm,表面被白色、淡紫色或紫红色膜质鳞皮包裹,剥去外皮后可见多个蒜瓣。
三、性味归经
- 性味:辛,温(部分文献提及有毒或热性)。 
- 归经:脾、胃、肺经(《纲目》提及入太阴、阳明经)。 
四、功效主治
- 解毒消肿 - 用于痈肿疮疡、疥癣、蛇虫咬伤,可外用或内服。
 
- 杀虫止痢 - 治疗蛲虫病、钩虫病、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等肠道寄生虫及感染性疾病。
 
- 温中健脾 - 缓解脘腹冷痛、食欲减退、消化不良及寒性泄泻。
 
- 其他功效 - 现代研究显示其具有抗菌、抗炎、抗氧化、降血脂及抗肿瘤作用。
 
五、相关配伍
- 肠道感染 - 大蒜 + 黄连 + 黄柏:治疗细菌性痢疾、肠炎(《本事方》蒜连丸)。
 
- 呼吸系统疾病 - 大蒜 + 蜂蜜:煮粥送服白及粉,治疗肺痨咯血、百日咳。
 
- 皮肤疾病 - 大蒜 + 麻油:捣烂外敷,治疗痈肿疮毒、神经性皮炎。
 
- 止血 - 大蒜泥贴足心:治疗鼻衄、咯血、尿血(《简要济众方》)。
 
六、用法用量
- 内服: - 煎汤:1.5-3钱(5-10g)。 
- 生食、煨食或捣泥为丸。 
 
- 外用:捣敷、作栓剂或切片灸。 
- 炮制差异: - 生用:解毒杀虫力强。 
- 煨用:减少刺激性,适用于脾胃虚寒者。 
 
七、使用禁忌
- 禁忌人群: - 阴虚火旺者及目疾、口齿、喉、舌诸患患者慎用。 
- 服用清热类中药时忌食,以免抵消药效。 
 
- 注意事项: - 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、上火或电解质紊乱。 
- 避免与抗凝药同用,可能增强出血风险。 
 
八、炮制
- 净制:除去外皮、薄膜及须根,洗净晾干。 
- 煨制:将蒜放入热砂中或包裹后加热,减少辛散之性。 
- 现代工艺:燀制(沸水烫)可脱臭,保留有效成分。 
九、鉴别
- 正品特征: - 形态:鳞茎呈类球形,表面有膜质鳞皮,剥去后可见多个蒜瓣,肉质白色、肥厚。 
- 气味:特异辛香气,味辛辣。 
 
- 伪品特征: - 其他植物鳞茎(如洋葱、小蓟)形态差异明显,无大蒜的辛辣气味。
 
十、贮藏
- 环境要求:置干燥通风处,避免潮湿、高温。 
- 包装:密封塑料袋、纸箱或罐子,可加入干燥剂(如硅胶)。 
- 保质期:一般2-3年,优质大蒜冷藏可保存更久。 
十一、附图
原态

药材
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治的依据。就医请及时到正规医院,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
						
						
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的书签
 我的书签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书签
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
 移除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