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海桐皮又称刺桐皮、钉桐皮、接骨药、丁皮、刺桐、海桐、山梧桐、刺通、海南桐、丁桐皮。
二、入药部位
海桐皮的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刺桐(Erythrina variegata)或乔木刺桐(Erythrina arborescens)的干燥树皮。夏季采收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块或切丝,干燥后使用。
三、性味归经
- 性味:辛、苦,平。 
- 归经:归肝、脾经(《中国药典》)。 
四、功效主治
- 核心功效:祛风湿、通经络、止痛、杀虫止痒。 
- 主治疾病: - 风湿痹痛:关节疼痛、腰膝酸痛、肢体麻木。 
- 疥癣湿疹:外用治疗皮肤瘙痒、疥疮、湿疹。 
- 跌打损伤:缓解瘀血肿痛。 
- 其他:牙痛、胃痛(部分地区传统用法)。 
 
五、相关配伍
- 风湿痹痛: - 配伍防风、秦艽:增强祛风湿、通经络作用,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海桐皮散。 
- 配伍独活、牛膝:治腰膝疼痛、下肢麻木。 
 
- 疥癣湿疹: - 配伍苦参、黄柏:煎水外洗,清热燥湿止痒。
 
- 跌打损伤: - 配伍乳香、没药:研末调敷,活血消肿止痛。
 
六、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5~15克;或入丸、散剂。 
- 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 
- 注意事项: - 血虚者慎用(辛散耗气,可能加重虚弱)。 
- 孕妇禁用(部分成分可能刺激子宫)。 
 
七、使用禁忌
- 禁忌人群: - 血虚风燥者(如长期贫血、皮肤干燥)。 
-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。 
 
- 副作用: - 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(恶心、腹泻)。 
- 外用可能引发皮肤过敏(红肿、瘙痒)。 
 
八、炮制方法
- 净制:除去杂质,洗净。 
- 切制:润透后切块或切丝,干燥。 
- 特殊炮制: - 酒制:喷洒黄酒拌匀,文火炒至微黄,增强通络止痛作用。 
- 炒制:武火炒至表面焦黑,缓和辛散之性。 
 
九、鉴别特征
- 性状鉴别: - 刺桐皮:树皮呈卷筒状或槽状,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,具纵向裂纹及钉刺(残留枝痕),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,平滑有细纹。 
- 乔木刺桐皮:树皮较薄,钉刺较少,外表面灰白色。 
 
- 显微鉴别: - 皮层细胞含草酸钙方晶,纤维束成束分布。 
- 石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,壁厚。 
 
- 理化鉴别: - 粉末遇碱液显红色(含生物碱反应)。 
- 紫外光谱显示特征吸收峰。 
 
十、贮藏
- 方法: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防蛀。 
- 包装:密封容器保存,避免与挥发性物质接触。 
十一、现代研究
- 化学成分: - 生物碱:如海桐皮碱(erythrinaline)、刺桐碱(erysodine)。 
- 黄酮类:槲皮素、山柰酚。 
- 三萜类:刺桐三萜酮(erythrodiol)。 
- 其他:树脂、鞣质、淀粉。 
 
- 药理作用: - 抗炎镇痛: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释放,缓解关节炎疼痛。 
- 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。 
-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延缓细胞老化。 
- 抗肿瘤:体外实验显示对肝癌、乳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(需进一步研究)。 
 
- 临床应用: - 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。 
- 皮肤瘙痒症、湿疹。 
- 跌打损伤辅助治疗。 
 
十二、总结
海桐皮为祛风湿、通经络要药,主治风湿痹痛、腰膝酸痛及疥癣湿疹。性平辛散,归肝、脾经,内服需严格剂量(5~15克),血虚者慎用。现代研究支持其抗炎、抗菌作用,临床常与防风、秦艽等配伍增强疗效。炮制后使用可缓和辛散之性,贮藏需防潮防蛀。外用可止痒杀虫,是中医皮肤科常用药物之一。
十三、附图
原态

药材


 我的书签
 我的书签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书签
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
 移除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