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又称犀牛角、通天犀、暹罗犀角,部分地区称“犀簪”,因角纹特征得名,古代文献中多与“牦牛角”“水牛角”区分。
二、入药部位
犀科动物印度犀、爪哇犀、苏门犀等雄性犀牛的角,以角尖部分药效最佳,需去除外层角质,保留髓质部分。现代因保护动物政策,已禁止使用,临床多用水牛角替代(需增至10-15倍剂量)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寒,味苦、咸;归心、肝、胃经。苦能泄热,咸能软坚,寒可清火,主入血分以凉血解毒,兼入气分以清热定惊。
四、功效主治
- 核心功效:清热凉血、解毒定惊、止血化瘀、泻火安神。 
- 主治病症:温热病高热神昏谵语、血热吐衄、斑疹紫黑、小儿惊风、疮疡肿毒、咽喉肿痛、血瘀肿痛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含角蛋白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(钙、镁、锌)及抗炎成分,可抑制血小板聚集、抗炎镇痛。 
五、相关配伍
- 配生地、丹皮、赤芍(犀角地黄汤):凉血止血,治血热妄行之吐血、便血; 
- 配黄连、黄芩、栀子(清瘟败毒饮):清热解毒,治温疫高热神昏; 
- 配石菖蒲、郁金:开窍醒神,治热入心包之惊痫; 
- 配当归、川芎:活血化瘀,疗跌打损伤瘀血; 
- 配水牛角、大青叶:替代犀角,增强清热解毒功效。 
六、用法用量
- 内服:研末冲服1.5-3g/日,煎汤2.5-10g/日(需先煎或磨汁),或入丸散; 
- 外用:磨汁涂敷或调膏敷患处,治疮疡肿毒; 
- 替代品:水牛角需用至10-15倍量(30-120g/日),或遵医嘱。 
七、使用禁忌
- 禁用人群:孕妇(可能致胎动不安)、脾胃虚寒者(加重腹泻)、过敏体质; 
- 慎用情况: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(部分成分影响血压)、肾功能不全者; 
- 相克禁忌:忌与川乌、草乌、藜芦同用(传统“十八反”配伍禁忌); 
- 法律限制:全球禁止犀牛角贸易,中国《野生动物保护法》明令禁止使用,违者追究法律责任。 
八、炮制
传统方法:生用(直接研粉)、切片、磨汁;现代替代品水牛角需切片、锉粉或煎煮。古代炮制需避铁器(防氧化),现多采用超微粉碎提升溶出率。
九、鉴别
- 真品特征:角纹呈“竹丝纹”或“通天纹”,质地坚硬致密,断面可见蜂窝状小孔,气微腥,味咸; 
- 伪品鉴别:常见水牛角(纹路粗疏)、黄牛角(无通天纹)、塑料仿品(无自然纹理);可通过水试(真品沉水)、热针测试(真品有角蛋白焦味)及显微观察(真品含角蛋白纤维)区分。 
十、贮藏
置阴凉干燥处(温度20℃左右,湿度60%),密封防潮防蛀,避免阳光直射。真品需定期擦拭保养,防裂防霉;替代品水牛角需防潮防虫,保质期2-3年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- 化学成分:角蛋白、氨基酸(甘氨酸、丙氨酸)、多糖、微量元素(钙、镁、锌)、生物碱类; 
- 药理作用:抗炎(抑制COX-2)、镇痛(热板法验证)、抗肿瘤(诱导癌细胞凋亡)、抗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)、调节免疫(增强巨噬细胞活性); 
- 替代研究:水牛角、人工合成角蛋白等替代品在成分、药效上与犀角相似,但需调整剂量; 
- 保护现状:全球犀牛数量锐减,CITES公约严格禁止贸易,中国已将犀牛列为一级保护动物,禁止犀角入药及交易。 
十二、总结
犀角为传统清热凉血要药,尤擅治热入血分之神昏、血热出血及疮疡肿毒。然因犀牛为濒危物种,全球禁止使用,临床需严格遵守法律,以水牛角等替代品替代。配伍需注意药性协同与禁忌,贮藏需防潮防蛀。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优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,倡导可持续发展。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,出现过敏或中毒症状立即停药就医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替代品,避免自行采挖或购买非法制品。
十三、附图
原态

药材

 我的书签
 我的书签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书签
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
 移除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