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又称乱发、血余、人发灰、头发、杜血余、童子发、人发炭、发炭,部分地区与“龙血竭”混称,需与松香、玛树脂等伪品严格区分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人的头发经煅烧制成的炭化物。采收后需去除杂质,用碱水洗去油垢,清水漂净,晒干后煅烧至炭状,冷却后剁块或研末入药,以乌黑光亮、质轻脆者为佳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平,味苦、微温;归肝、胃经。苦能泄降,微温可散瘀,主入肝经化瘀止血,兼入胃经和胃降逆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收敛止血、化瘀利尿、生肌敛疮。

  • 主治病症:吐血、咯血、衄血、尿血、便血、崩漏、外伤出血;小便不利、血淋;溃疡久溃不敛、水火烫伤;现代用于慢性溃疡、术后伤口愈合、心血管疾病辅助治疗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配蒲黄/侧柏叶:增强止血散瘀,治各种出血症;

  • 配滑石/车前子:利尿通淋,疗血淋、尿闭;

  • 配炉甘石/煅石膏:外敷生肌敛疮,治溃疡、烫伤;

  • 配棕榈炭/茜草炭:协同止血,调经止漏;

  • 配当归/川芎:化瘀调经,治血瘀经闭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10g(包煎防漂浮),或入丸散;研末1-2g冲服;

  • 外用:适量撒敷或调敷患处;

  • 炮制品:煅炭后使用,超微粉碎提升溶出率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用人群:孕妇(活血化瘀可能致流产)、阴虚火旺者(加重燥热)、过敏体质、外感发热者;

  • 慎用情况:高血压、肝肾功能不全、出血性疾病患者;

  • 相克禁忌:忌与抗凝药(如华法林)同用,避免辛辣生冷食物;

  • 毒副作用:过量致恶心、腹胀,长期用可能影响消化功能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传统方法:净制头发→碱水洗油→漂净干燥→煅烧(盐泥封锅,武火煅透)→冷却剁块/研末;

  • 现代工艺:超微粉碎、真空包装防潮,或提取有效成分(如角蛋白)制成制剂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特征:不规则块状,乌黑光亮,质轻脆,断面蜂窝状,火烧有焦发气,味苦;

  • 显微特征:含草酸钙簇晶、树脂道;

  • 伪品警惕:松香(燃烧冒黑烟)、玛树脂(遇乙醇显黄色),通过燃烧试验、显微结构及薄层色谱鉴别。

十、贮藏

置陶器或玻璃器皿中,通风干燥处(湿度<60%),防潮防尘,避光保存。保质期2-3年,定期检查霉变虫蛀,开封后需冷藏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角蛋白、微量元素(钙、镁、锌)、挥发油、树脂酸;

  • 药理作用:促进凝血(缩短凝血时间)、抗炎(抑制COX-2)、抗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)、促进伤口愈合、抗肿瘤;

  • 临床应用:止血宁片、益坤丸等中成药成分,用于慢性溃疡、术后愈合、心血管辅助治疗;

  • 安全性:常规剂量安全,需警惕伪品毒性及长期使用风险。

十二、总结

血余炭为收敛止血要药,尤擅治瘀血阻滞的出血证,兼具化瘀、利尿、生肌之功。临床需严格辨证,孕妇、阴虚火旺者禁用,配伍需避抗凝药及辛辣食物。炮制与贮藏需规范,确保药效稳定。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控制剂量与疗程,避免不良反应。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,出现过敏或中毒症状立即停药就医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或超剂量服用,尤其需关注药材来源及质量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血余炭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