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又称白毛藤、巡骨风、绵毛马兜铃、清骨风、猫耳朵、地丁香、黄木香、白面风、兔子耳、毛风草,部分地区与“穿地筋”“毛风藤”混称,需与同科植物如马兜铃区分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(Aristolochia mollissima)的干燥地上部分(茎、叶),秋季采收,晒干或切段后使用,以叶色绿、根茎多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平,味辛、苦;归肝、胃经。辛散苦降,主入肝经祛风通络,兼入胃经和胃止痛,平性不燥,适合长期调理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祛风通络、止痛、活血化瘀、解毒止痒、强筋壮骨。

  • 主治病症:风湿痹痛、关节酸痛、筋脉拘挛;胃痛、睾丸肿痛、跌打损伤;疮疡肿毒、皮肤瘙痒;疟疾、慢性溃疡;现代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骨质疏松症辅助治疗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配威灵仙:增强祛风通络,治风湿痹痛、肢体麻木;

  • 配黄芩:清热燥湿解毒,疗久热伴风湿症状;

  • 配桑枝/络石藤:通经活络,治筋骨拘挛;

  • 配海螵蛸/陈皮:和胃止痛,治胃痛;

  • 配透骨草:活血化瘀,治跌打损伤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9-15g,或浸酒(10-20mL/日);研末1-3g冲服;

  • 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,治疮疡、跌打损伤;

  • 炮制品:切段干燥,超微粉碎提升溶出率;传统炮制需避免久浸久泡防成分流失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用人群:孕妇(活血致流产)、阴虚内热者、脾胃虚寒者、过敏体质;

  • 慎用情况:高血压、肝肾功能不全、出血性疾病患者;

  • 毒性警示:含马兜铃酸,长期过量可致肾损伤,需严格剂量与疗程;忌与抗凝药(如华法林)同用;

  • 相克禁忌:忌辛辣生冷食物,避免与寒凉药物配伍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传统方法:净制去杂→洗净→切段→干燥(阴干或晒干);

  • 现代工艺:超微粉碎、真空包装防潮,或提取生物碱制成制剂;

  • 特殊处理:避免久泡以防有效成分流失,炮制后需密封防霉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特征:茎淡绿密被白绵毛,叶卵状心形、灰绿全缘,质脆易碎,气微香,味苦辛;

  • 显微特征:表皮细胞外壁增厚,非腺毛多细胞,石细胞类圆形,簇晶直径8-60μm;

  • 理化鉴别:薄层色谱显马兜铃酸A黄色斑点(日光)或黄绿色荧光(紫外光);燃烧试验无特殊气味。

十、贮藏

置通风干燥阴凉处(湿度<60%),密封防潮防蛀,避光保存。保质期2-3年,定期检查霉变虫蛀,开封后需冷藏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马兜铃酸、生物碱、黄酮类、挥发油、微量元素(钙、镁);

  • 药理作用:抗炎镇痛、抗肿瘤、抗氧化、促进骨折愈合、调节免疫;

  • 安全性:马兜铃酸具肾毒性,需控制剂量;动物实验显示短期低剂量安全,长期使用需监测肾功能。

十二、总结

寻骨风为祛风通络要药,尤擅风湿痹痛、筋脉拘挛及跌打损伤。临床需严格辨证,孕妇、阴虚内热者禁用,配伍需避相克药物及抗凝药。炮制与贮藏需规范,确保药效稳定。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警惕马兜铃酸的肾毒性风险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或超剂量服用,尤其需关注药材来源及质量。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,出现过敏或中毒症状立即停药就医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寻骨风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寻骨风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