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正式名称为八角茴香(Illicium verum),别名包括大茴香、大料、八角、五香八角、舶茴香、八角珠、八角大茴香等。需与毒八角(莽草)严格区分,后者果形小、角尖弯曲如鸟喙,味苦且有剧毒。

  • 正式名称八角茴香(中国药典标准名称),别名包括大茴香、大料、八角、五香八角、舶茴香等。

  • “八角”:北方地区常用简称,因果实呈八角形星状得名,属常用别名。

  • “大料”:烹饪中常用俗称,尤其在北方地区,与“八角”等同义。

  • “茴香”:需严格区分!“茴香”通常指伞形科植物小茴香(Foeniculum vulgare),与八角茴香(木兰科)为不同物种,二者在植物学、化学成分及功效上均有显著差异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,秋季采收后晒干或低温干燥,以果瓣均匀、红棕色、香气浓烈者为佳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温,味辛;归肝、肾、脾、胃经。辛散温通,主入肝经散寒止痛,兼入肾经温肾暖肝,入脾胃经理气和胃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温阳散寒、理气止痛、抗菌抗炎、促进消化、抗溃疡。

  • 主治病症:寒疝腹痛、睾丸偏坠、痛经、月经不调;胃寒呕吐、脘腹胀痛;肾阳不足之腰膝冷痛、遗尿;肠胀气、消化不良;现代研究证实其可抑制幽门螺杆菌、缓解肠痉挛、调节胃肠激素分泌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有抗菌作用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配小茴香:协同散寒止痛,治寒疝腹痛、胃寒呕吐;

  • 配肉桂/干姜:增强温里散寒,疗寒凝痛经、腰痛;

  • 配陈皮/木香:理气和胃,治脘腹胀满;

  • 配补骨脂/吴茱萸:温肾暖肝,疗肾阳不足之遗尿、尿频;

  • 配当归/川芎:调经止痛,治血虚寒凝之痛经、闭经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6g,或入丸散;泡茶2-3g/次;炖肉、卤菜常用量5-10g;

  • 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水外洗,治湿疹、关节痛;

  • 炮制品:清炒(增强温通)、盐制(引药入肾)、酒制(增加香气)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用人群:阴虚火旺、实热证、孕妇、过敏体质、高血压/心脏病患者;

  • 慎用情况:服用抗凝药(如华法林)者、胃溃疡活动期患者;

  • 相克禁忌:忌与维生素C、磺胺类药物同用;避免与寒凉食物(如绿豆、萝卜)同食;

  • 毒副作用:过量致口干、恶心、呕吐,长期大剂量可致肝损伤;毒八角含莽草毒素,误食可致中毒(头晕、抽搐、昏迷)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传统方法:净制去杂、晒干或低温干燥、清炒(文火炒至微黄)、盐制(盐水拌匀焖润)、酒制(黄酒喷洒炒干);

  • 现代工艺:超微粉碎提升溶出率,真空包装防潮防蛀,微波干燥保持香气,气调贮藏延长保质期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特征:聚合果由8-13个蓇葖果放射状排列,直径3-5cm,红棕色,表面有光泽,果皮厚1-3mm,气芳香特异,味辛甜;

  • 显微特征:含油室、草酸钙簇晶、螺纹导管;

  • 伪品警惕:与毒八角(角果10-14个,味苦)、红茴香(角果细长,味涩)区分,通过形态、气味及化学检测(如挥发油成分)鉴别。

十、贮藏

置阴凉干燥处(湿度<60%),密封防潮防蛀,避免阳光直射及高温。常温保存1-2年,气调密闭贮藏可延长至3年,定期检查霉变虫蛀,轻度霉变可日晒或烘烤,严重虫蛀需丢弃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挥发油(茴香脑、茴香醛)、黄酮类(槲皮素)、木脂素、有机酸、维生素C、微量元素(钙、镁、锌);

  • 药理作用:抗菌(抑制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)、抗炎(抑制COX-2)、抗氧化(清除自由基)、促进胃肠蠕动、抗溃疡、镇痛、抗肿瘤(诱导癌细胞凋亡);

  • 安全性:常规剂量安全,但需注意伪品毒性及剂量控制,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;毒八角含莽草毒素,可致中毒,需严格鉴别。

十二、总结

八角茴香为温里要药,尤擅散寒止痛、理气和中,主治寒疝腹痛、胃寒呕吐及肾阳不足诸症。临床需严格辨证,阴虚火旺、孕妇禁用,配伍需兼顾药性协同与减毒。炮制可调整药性,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控制剂量与疗程,避免耗气伤阴或成分蓄积。贮藏宜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,出现过敏或中毒症状立即停药就医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采挖或超剂量服用,尤其需警惕伪品毒八角的毒性风险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八角茴香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八角茴香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