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又称鸡胆、石胆、金胆、铜胆、铁胆,因来源及性状差异得名,需与猪胆、牛胆等动物胆汁严格区分。
二、入药部位
熊科动物黑熊(Selenarctos thibetanus)、东北马熊(Ursus arctos lasiotus)或棕熊(Ursus arctos)胆囊内的干燥胆汁。传统采收为猎熊后割取胆囊阴干(“吊胆”或“扁胆”),现代多采用引流取胆技术获取胆汁干品(熊胆粉)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寒,味苦;归肝、胆、脾、胃经。寒能清热,苦能燥湿,主入肝经清肝明目,兼入胆经利胆退黄,入脾胃经解毒止痢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清热解毒、清肝明目、息风止痉、利胆保肝、抗菌抗炎、抗肿瘤。
主治病症: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、翳膜遮睛;热毒疮疡、咽喉肿痛;肝风内动之癫痫抽搐、高热惊厥;湿热黄疸、胆结石;胃热呕吐、痢疾;现代用于亚急性重症肝炎、冠心病、心绞痛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黄连/黄芩:增强清热解毒,治热毒疮疡、咽喉肿痛;
配菊花/决明子:清肝明目,治肝火目赤、视物模糊;
配天麻/钩藤:息风止痉,治癫痫、小儿高热惊厥;
配茵陈/栀子:利胆退黄,治湿热黄疸、胆结石;
配熊去氧胆酸(现代制剂):协同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吞服0.05-0.1g/日,或入丸散;药酒(10g熊胆粉+500-1000ml白酒)每日20-50ml;
外用:研末调敷或滴眼液(如熊胆滴眼液),治结膜炎、角膜炎;
炮制品:熊胆粉(真空冷冻干燥法最佳)、水飞熊胆(降低刺激性)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用人群:孕妇、脾胃虚寒者、肝肾功能不全者、过敏体质;
慎用情况:高血压/心脏病患者、服用抗凝药(如华法林)者;
相克禁忌:忌与辛辣、油腻、酒精、生冷食物同食;避免与维生素C、磺胺类药物同用;
毒副作用:过量致恶心、呕吐、腹泻,长期大剂量可致肝损伤;假冒产品可能含重金属或化学添加剂。
八、炮制
传统方法:阴干(吊胆/扁胆)、夹扁干燥、水飞法(减毒增溶);
现代工艺:引流取胆+二次过滤+真空冷冻干燥(保活性成分);超微粉碎提升溶出率;紫外线/光谱鉴别真伪。
九、鉴别
性状特征:正品呈不规则块状/粉末,棕黄或金黄色,具特殊腥味,水试溶成黄色澄清液,火试爆裂有特异香气;
显微特征:含胆汁酸晶体、胆固醇结晶;
伪品警惕:与猪胆(色浅、味淡)、牛胆(无腥味)、化学合成品区分,通过紫外光谱(273nm吸收峰)、成分检测(熊去氧胆酸含量)鉴别。
十、贮藏
置密封容器,阴凉干燥处(0-10℃),避光防潮防异味,避免与强氧化剂同储。保质期2-3年,定期检查霉变虫蛀,开封后需冷藏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主含熊去氧胆酸、鹅去氧胆酸、胆汁酸、胆色素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(钙、镁、锌);
药理作用:抗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)、抗炎(抑制COX-2)、抗肿瘤(诱导癌细胞凋亡)、保肝利胆(促进胆汁分泌)、抗氧化(清除自由基);
临床应用:治疗肝炎、胆结石、冠心病、眼科疾病;熊胆粉用于亚急性重症肝炎、胆汁淤积性肝病;
安全性:需严格控制剂量,避免砷等重金属污染,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。
十二、总结
熊胆为珍稀动物药,尤擅清肝明目、解毒止痉,主治肝热目疾、热毒疮疡及肝风内动诸症。临床需严格辨证,脾胃虚寒、孕妇禁用,配伍需避相克药物,炮制首选现代引流取胆+真空干燥技术。贮藏宜低温避光,使用前需鉴别真伪。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警惕伪品及毒性风险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或超剂量服用,尤其需关注动物保护及合法来源问题。
十三、附图
药材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