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又称金沸草、金钱花、六月菊、野菊、鼓子花,因花色黄如金钱、形态圆覆得名,部分地区与“金沸草”通用,需与同科伪品区分。
二、入药部位
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(含舌状花与管状花),夏秋花开放时采收,阴干或晒干,以完整、色黄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微温,味苦、辛、咸;归肺、胃经。辛散苦降,咸以软坚,主入肺经降气化痰,兼入胃经降逆止呕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降气消痰、行水止呕、止咳平喘、解郁散结。
主治病症:痰涎壅肺之咳嗽痰多、胸膈痞闷;胃气上逆之呕吐、呃逆;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;水肿、痰饮;现代用于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胃食管反流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半夏/陈皮:增强化痰降逆,治痰湿壅肺之咳喘;
配代赭石/枇杷叶:降逆止呕,疗胃气上逆之呕吐;
配茯苓/白术:健脾利湿,治脾虚湿盛之痰饮;
配柴胡/香附:疏肝解郁,治肝郁气滞之胸胁痛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10g(需包煎防绒毛刺激),或入丸散;
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水洗,治湿疹、皮肤瘙痒;
炮制品:蜜炙增强润肺,炒制减缓刺激性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用人群:阴虚劳嗽、津伤燥咳、肺热痰黄者;孕妇、脾胃虚寒者;过敏体质;
慎用情况: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;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;
相克禁忌:忌与辛辣、生冷食物同食;避免与强心苷类药物同用;
毒副作用:过量致恶心、呕吐、腹泻;绒毛刺激咽喉可致呛咳。
八、炮制
传统方法:净制去杂、阴干;蜜炙(炼蜜25kg/100kg)润肺;炒制至焦黄减刺激性;
现代工艺:超微粉碎提升溶出率,真空包装防潮防蛀。
九、鉴别
性状特征:头状花序扁球形,直径1-2cm,舌状花黄色卷曲,管状花棕黄,冠毛白色30余枚;气微香,味微苦;
显微鉴别:含草酸钙簇晶、油室碎片;
伪品警惕:与大旋覆花(花大、冠毛少)、水朝阳旋覆花(花紧密)区分,通过冠毛数量、花色及显微结构鉴别。
十、贮藏
置阴凉干燥处(湿度<60%),密闭防潮防蛀,避光保存。保质期2-3年,定期检查霉变虫蛀,开封后需冷藏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黄酮类(槲皮素)、挥发油、有机酸、萜类、氨基酸;
药理作用:抗炎(抑制COX-2)、抗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)、抗肿瘤(诱导癌细胞凋亡)、镇咳平喘、促进胃肠蠕动;
临床应用:治疗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胃食管反流;提取物用于抗过敏、保肝研究;
安全性:常规剂量安全,需注意绒毛刺激及个体过敏反应。
十二、总结
旋覆花为降气化痰要药,尤擅治痰饮咳喘、胃逆呕吐,需严格辨证,阴虚燥咳者禁用。配伍需协同增效,炮制可减毒增溶。现代研究支持其多靶点作用,但需控制剂量,避免绒毛刺激及长期使用。贮藏宜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用药期间需监测不良反应,出现过敏或中毒症状立即停药就医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或超剂量服用。
十三、附图
药材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