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鸦胆子别名包括苦参子、鸭胆子,部分地区称“老鸦胆”“苦楝子”,其学名Brucea javanica (L.) Merr.,属苦木科植物。
二、入药部位
以干燥成熟果实入药,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去果壳及杂质后干燥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寒,味极苦,有小毒;归肝、大肠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清热解毒、截疟止痢、杀虫驱虫、腐蚀赘疣、凉血止血。
主治:
内服:阿米巴痢疾、疟疾、血热便血、里急后重、肝胆湿热瘙痒(如阴道炎、手足癣)。
外用:皮肤疣、鸡眼、痔疮、肛裂、赘生物。
五、相关配伍
外洗去疣:与白鲜皮、红花、五倍子、黄柏、冰片等配伍,增强清热燥湿、活血化瘀作用。
止痢:常与黄连、木香配伍,增强清热燥湿、行气止痛效果。
截疟:多与青蒿、常山合用,提升抗疟疗效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0.5~2g,常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,避免直接接触口腔黏膜。
外用:适量研末调敷或制成栓剂、软膏使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、呕吐、胃肠出血、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;孕妇、小儿慎用。
饮食禁忌:用药期间忌食油腻、荤腥、酸涩食物。
毒性警示:过量可致胃肠道刺激、肝肾损伤,需严格遵医嘱。
八、炮制
传统炮制:去壳取仁,或压榨去油制成“鸦胆子霜”(减少刺激性)。
现代工艺:净制后干燥,部分需超微粉碎或提取有效成分。
九、鉴别
性状:果实卵形,长6~10mm,表面黑棕色,有网状皱纹,顶端渐尖,基部有果梗痕。种子类白色,富油性,味极苦。
显微鉴别:果皮含草酸钙簇晶,种子子叶含糊粉粒。
理化鉴别:薄层色谱可见鸦胆苦醇斑点,气相色谱检测油酸含量≥8.0%。
十、贮藏
置阴凉干燥处,防霉防蛀,避免阳光直射及潮湿环境。陈货疗效下降,不宜久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鸦胆苦醇、油酸、生物碱、三萜类、黄酮类化合物。
药理作用:
抗阿米巴、疟原虫、肠道寄生虫;
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病原菌;
抗肿瘤(如食管癌、宫颈癌),通过诱导凋亡、抑制增殖发挥作用;
抗炎、镇痛、免疫调节作用。
临床研究:用于治疗疟疾、慢性腹泻、尖锐湿疣等,鸦胆子油乳剂在肿瘤辅助治疗中应用广泛。
十二、总结
鸦胆子作为传统清热解毒药,以内服治痢疾疟疾、外治皮肤赘疣为特色,其性寒苦有小毒,需严格掌握剂量与配伍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寄生虫、抗菌、抗肿瘤等多重药理活性,但毒性限制了广泛应用,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。贮藏与炮制工艺直接影响药效,临床应用需结合传统经验与现代研究,兼顾疗效与安全性。
十三、附图
原态

药材

